RichChat

A blog for tech enthusiasts

RichChat

最近,一家名为Plaud的AI硬件创业公司频频出现在科技媒体的聚光灯下。美国《财富》杂志的报道揭示了其惊人的商业成功:自2023年成立以来,这家自筹资金的公司已售出超过100万台AI录音设备,实现了盈利,并预计今年将创下2.5亿美元的年化收入。对于许多人来说,Plaud NotePin是一款能将对话实时转录、总结的AI硬件。然而,如果再结合其合伙人兼AI产品研发负责人Peter Mo的文章后会发现,Plaud的野心远不止于做一款成功的AI笔记工具。

商业成功:从硬件切入的精准一击

Plaud的故事始于一个敏锐的市场洞察。创始人Nathan Xu发现,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录音笔这个品类却似乎被索尼、飞利浦等传统巨头所遗忘。他看到了将精良的硬件与强大的AI模型(如ChatGPT)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阅读全文 »

引子

今天看到Thinking Machines(没错,就是那个天使轮就融了20亿美金的公司…)发布了一篇深度长文,主题是AI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玄学”问题:为什么我问AI同一个问题,它每次给的答案都可能不一样?

由于原文写的还是很技术的,所以我尝试用厨房和菜品稳定性来做类比将其中的核心思想做个总结。正好其中部分比喻也能匹配一下今天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因“预制菜”问题在社交媒体上制造的热点。


如果我们将AI大模型类比为一个拥有超级厨师(强大的计算芯片)的未来厨房。

阅读全文 »

AI将如何重塑我们的工作、职业乃至整个社会?这个问题正盘踞在每个人的心头,带来普遍的好奇与焦虑 - 我们担心自己的技能是否会过时,传统的职业路径是否依然有效。

当我们向那些站在变革最前沿的人寻求答案时,得到的观点往往出乎意料。本文来自最新一期Lenny’s Podcast对Julie Zhuo的深度访谈,其中提炼出了五个最具颠覆性的管理法则。Julie Zhuo不仅是前Facebook设计副总裁和畅销书《经理的养成之路》的作者,也现任AI数据分析公司Sundial的联合创始人。她的视角横跨了大型科技巨头和前沿AI初创公司,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工作的蓝图。

阅读全文 »

我们正处于一个由AI定义的新时代。然而,许多领导者感到焦虑:步伐太快,变化太猛,不知从何入手。在我作为AI顾问的经理中,见过太多企业制定了雄心勃勃的AI战略,最终却虎头蛇尾地无法落地。

OpenAI最近发布了一份名为《在AI时代保持领先》的领导力指南,总结了像雅诗兰黛、Notion、BBVA银行等行业领先者的成功经验。其核心观点是:AI不应仅仅被视为一个降本增效的工具,它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一种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机遇。 更宝贵的是,这份指南提供了一个清晰的五步框架来确保AI战略成功落地,我觉得挺有价值,总结其核心重点如下:

第一步:目标对齐 (Align) - 从“老板的项目”到“我们的战略”

员工抗拒的往往不是变革本身,而是不明不白的变革。如果AI仅仅是IT部门或几个创新小组的“新玩具”,它永远无法发挥真正的潜力。

作为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将AI提升到公司级战略的高度,并亲自向每一位员工清晰地阐述“为什么”:我们为什么必须拥抱AI?是为了在竞争中保持领先?还是为了满足客户日益变化的期望?

阅读全文 »

写在前面

过去几年,我为不少产品起过名字。有些听起来还不错,有些现在回想起来颇为尴尬。但说实话,当时基本都是靠头脑风暴:几个人围着白板,抛出一堆词,然后投票选一个”感觉对”的。没有方法论,更多是凭直觉。

最近,我正在为几个出海项目构思品牌名。在苦恼之际,偶然听到了Lenny’s Podcast对David Placek的这期访谈。这位命名大师创立的Lexicon Branding不仅开创了品牌命名这个专业领域,更创造了那些塑造我们生活的标志性名字:奔腾(Pentium)、黑莓(BlackBerry)、Swiffer(宝洁旗下的清洁品牌)、Sonos(高端音响品牌)、微软Azure、Vercel(前端开发平台)。

这期访谈的核心点是在说:命名不是艺术,而是科学。而且其中提到那些伟大的品牌名在诞生之初都让人感到不适,为什么?因为真正伟大的名字不是用来描述产品的,而是用来改变现实的。

这篇文章是我整理这次访谈的思考,提炼出5个最颠覆认知的核心洞察。希望也能对正在为品牌命名而苦恼的你有所启发。

开篇: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词

想象一下,你手中握着一个能改变行业的产品。技术领先、设计精美、用户体验完美。但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这一切可能都会付诸东流。

反直觉真相一:舒适感是平庸的信号

“如果你的团队对一个名字感到舒服,那么很可能,你们还没找到那个对的名字。”

阅读全文 »

引言

本文的核心内容翻译自Nikhs在Substack上发表的《OpenAI’s Money Trust: Engineering Systemic Risk as Strategy》。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视角,用J.P.摩根在1907年金融危机中的角色类比来解读OpenAI当前的战略布局,而且还能进一步联想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经典案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和战略分析框架,OpenAI管理层的真实战略意图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无论主观意图如何,这些行动的客观效果和潜在风险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公开讨论。


如果你看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纪录片《大而不倒》,你会记得那个令人窒息的时刻:当政府意识到雷曼兄弟、AIG这些金融巨头不能倒 - 不是因为它们好,而是因为它们的倒闭会拖垮整个系统。

但如果有一家公司把”大而不倒”当作战略目标,从第一天就开始精心设计自己的系统重要性,会怎么样?这就是OpenAI正在做的事。不是意外地变得太重要,而是故意让自己变得太重要而不能失败。

阅读全文 »

在最近的开发者大会上,OpenAI 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公布了其 Top 100+ 客户名单。其中,超过 30 家公司的 Token 消耗量突破了 1 万亿(1T)大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按 GPT-4o 的定价粗略估算(假设 4:1 的输入/输出比例),这些头部客户的年消费可能高达:

  • 1T+ Tokens (30家):总计约 9,000 万美元;
  • 100B-1T Tokens (70家):总计约 3,150 万美元;
  • 10B-100B Tokens (50+家):总计约 200-300 万美元;
  • 合计:超过 1.2 亿美元!

这个数字说明:对于这些公司而言,AI 已不再是创新实验室的“玩具”,而是深度融入核心业务的“水电煤”。

我分析了一下这份名单,整理了其中的几点关键洞察。

(注:名单按字母排序,非用量排名,且可能并不完整。)


趋势一:B2B 与开发者工具,AI 商业化的绝对主场

最显著的信号是:100 家公司中,超过 75% 集中在 To B 和开发者服务领域。

  • 企业软件巨头全面拥抱: Salesforce (CRM)、Zendesk (客服)、Shopify (电商)、Asana (项目管理)、Datadog (监控) 等传统巨头悉数在列,将 AI 能力注入其成熟产品线。
  • 新一代企业工具崛起: Glean (企业搜索)、Retool (低代码)、Ramp (支出管理) 等独角兽,正在用 AI 重新定义企业效率。
  • 开发者:第一批被 AI 全面重塑的“超级用户”: 超过 25 家公司专注于服务开发者,AI 正在对软件开发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重构:
    • 代码编写:JetBrains, Cognition (Devin), Cursor
    • 代码审查:CodeRabbit (两年估值5.5亿美元)
    • 终端优化:Warp.dev
    • 低代码/无代码:Retool, Superblocks
    • ML/AI 工具链:Weights & Biases, HuggingFace
    • 数据与监控:Datadog, Databricks, Databook
    • 模型路由:OpenRouter

相比之下,纯粹的 To C 产品不超过 15 家,主要集中在 Duolingo、Perplexity 等少数明星公司。这表明,目前 AI 最清晰的付费场景和商业模式,建立在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价值之上。

阅读全文 »

小扎昨天在Meta的官网上发了一篇“小作文”,再次为Meta这艘巨轮调转了航向,自“元宇宙”之后,抛出了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未来十年新愿景 - “个人超级智能”(Personal Superintelligence)

发布这一愿景的同时,Meta公布了其强劲的第二季度财报,营收与每股收益均大幅超出市场预期,使得当天股价暴涨11%。在有业绩支撑的底气下,Meta公司还宣布将上调2025年资本支出,并明确指出这些投资将重点用于AI领域的人才、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建设等。

那么,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个人超级智能”,究竟是什么?小扎的“小作文”中又包含了哪些深意?

核心理念:从“工具”到“伙伴”的终极进化

扎克伯格描绘的“个人超级智能”,远非Siri或小爱同学这样的智能助手。他将其定义为一个深度个性化的AI伙伴。如他在声明中所说:

“对我们生活更有意义的改变,可能来自每个人都拥有一位‘个人超级智能’,它能帮助你实现目标、创造你想看到的世界、经历各种冒险、成为更好的朋友,并成长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

这是一个“AI为人所用”的终极形态,其核心是 “赋能”。这个AI伙伴的核心任务不是取代你,而是增强你,成为你生活的“联合创始人”,帮助你放大自身的潜能。

阅读全文 »

我们通常认为人工智能(AI)是冰冷、理性的计算机器,严格遵循代码和逻辑。但如果我告诉你,那些在酒桌上、商场里、职场中百试不爽的说服技巧,同样能让AI’乖乖听话’,甚至执行一些本应拒绝的请求,你会不会感到惊讶?

沃顿商学院研究团队的这项名为《叫我混蛋:说服AI遵从不当请求》的研究发现:AI,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对人类的社会说服原则表现出惊人的顺从性。

实验设计:让AI做它”不该做”的事

这项研究巧妙地借用了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Robert Cialdini)在其著作《影响力》中提出的七大影响力原则。研究人员将这七把“钥匙”逐一尝试,看是否能“解锁”AI的服从性。

实验的目标是引导AI(具体模型为GPT-4o-mini)去服从一些“不该做”的请求,例如“骂我一句混蛋”(Call me a jerk)。正常情况下,AI系统被训练成要拒绝这类请求。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控制组)直接提出请求,另一组(处理组)则在提出请求前,先运用一种影响力原则。结果是AI的平均服从率从33%飙升到72%,翻了一倍多! 具体效果清晰地显示在下图中:

Image

七大影响力原则:影响人类几千年的心理机制

我们具体来看看研究员是如何利用这七大影响力原则来“操纵”AI的:

阅读全文 »

你还在为准备大厂的编程面试而头悬梁锥刺股吗?还在死记硬背各种算法题库吗?现在,Meta 说,你可以歇歇了,面试时直接用AI吧!

根据硅谷最新爆料:社交巨头 Meta 正在测试一种全新的编程面试模式,允许求职者在面试过程中使用 AI 助手。 这一举动,正如 Meta CEO 马克·扎克伯格所言,“氛围编程 (vibe coding)” 将成为未来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工作环境,现在就让你体验”

根据 404 Media 看到的一份 Meta 内部公告,公司不仅计划在招聘中引入 AI,还正在招募内部员工参与“模拟 AI 面试”,以帮助塑造 Meta 未来的面试形态。

这份内部公告是这么写的:“Meta 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编程面试,求职者可以使用 AI 助手。这更能代表我们未来员工将要面对的开发环境,同时也能让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作弊行为变得不那么有效。”

Meta 发言人也对此表示:“我们显然正致力于使用 AI 帮助工程师完成日常工作,因此在面试中为申请人提供这些工具的测试,也就不足为奇了。”

阅读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