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的新法则:2 个产品经理配 1 个工程师?

最近,一段吴恩达老师在AI Startup School上发言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场关于未来团队结构的激烈讨论。因为这段发言中有个相当反传统的观点:未来团队的产品经理(PM)与工程师的配比可能会达到 2:1!

是的,你没有看错,是两个 PM 对一个工程师…

吴恩达的惊人提议:瓶颈正在从工程转向产品

让我们先看看原文:

“我没有看到产品管理工作的速度能像工程一样,因为 AI 而提升得那么快。我看到这个(人员)比例正在发生变化。

就在昨天,我的一个团队来找我,在规划项目人员配置时,这个团队首次向我提议:不是采用 1:4 的产品经理与工程师的比例,而是采用 1:0.5 的比例。

我仍然不确定这是否是个好主意,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管理者提议配备的 PM 数量是工程师的两倍。

我认为这说明世界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这个提议的背后逻辑其实不难理解。随着 AI 工具(如Copilot、Cursor等)的普及,工程师的开发效率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飞跃,一些人甚至认为能达到 10 倍的提升。代码编写、调试和部署的速度越来越快,工程环节的瓶颈被大大缓解。

然而,产品管理的工作 - 包括市场研究、用户洞察、需求定义、战略规划和跨部门沟通,这些本质上更侧重于创造性思考、同理心和人际互动。这些领域虽然也可以被 AI 辅助,但其核心价值的提速远不如工程领域那么显著。

当工程师能以10倍速度交付产品时,谁来定义“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以及“下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哪里?”。如果产品定义和规划的速度跟不上,那么再高效的工程能力也只会导致“高效地生产出没人需要的东西”。吴恩达的团队应该是基于这一点,才提出了增加 PM 投入,以确保产品方向的供给能够跟上工程实现的消耗。

我的思考:夸张的比例与现实的距离

坦白说,一方面我完全理解吴恩达老师团队的逻辑。当工程效率不再是主要矛盾时,战略和产品定义的价值自然就被进一步凸显出来。而且如果我们讨论的是类似我之前写过的Joanne Jang或者Karina Nguyen这样的跨界研究+产品的AI PM岗位的时候,这样的PM在团队中配比为2:1我觉得是完全ok的。

但另一方面,2:1 的产品研发配比在一个大范围来看感觉还是过于夸张了。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其主要时间仍然被流程化项目管理、琐碎的内部沟通、跨部门协调(在大厂还要加上向上管理)所占据。

此外,“AI完全替代研发”的时代还远未达到,甚至从我的观察看,“研发通过AI提效10倍”这个倍数也是有些虚高。诚然一个高效的工程师借助 AI 能极大提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不懂技术的PM学几天cursor就能独立完成所有开发工作。技术决策、架构设计和复杂的工程挑战依然需要专业的工程师来解决,更别提很多人吐槽过的AI写出的“屎山”代码在维护层面就是噩梦了。

讨论:重要的不是比例,而是角色的重塑?

在我看来,吴恩达老师提出的 2:1 可能是一个在特定 AI 前沿团队中的极端案例,一个旨在引发思考的“思想实验”。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那个具体的数字,而在于它揭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AI 正在重塑科技团队的协作模式和价值核心。

与其纠结于 PM 与工程师的精确比例,不如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未来的团队需要什么样的角色组合?

一种更可能的发展方向,是团队内需要更多的“通才”或“T型人才”:

  • PM + 设计/UI: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 PM 承担了部分设计和 UI 的工作,反之亦然;
  • 工程师 + 产品思维: 工程师不再只是被动地接需求,而是更多地参与到产品定义和决策中来;
  • 复合型 PM: 正如在上面提到 Joanne Jang 或 Karina Nguyen 这样的复合型AI PM的案例,拥有研究、科学或工程背景的 PM 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终,团队的形态会变得更加灵活和有机。僵化的角色分工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围绕“解决问题”而动态组合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可能承担一部分传统意义上属于 PM、工程师或设计师的工作。

所以,吴恩达老师的观点或许不是一个关于“数量”的预言,而是一个关于“能力”的警示。未来,无论你的头衔是什么,拥有定义问题、洞察需求和战略思考的能力,都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那么,你如何看待这个 2:1 的团队配比提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