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亿美元挖一个人:AI界的'银河战舰'时代来了
引言:人工智能界的”转会窗口”大戏
2025年6月,硅谷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才大地震。就在所有人还在讨论AI技术突破的同时,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转会战”正在幕后激烈上演。Meta公司CEO马克·扎克伯格亲自下场,以前所未有的激进策略,从OpenAI手中连续挖走了八位核心研究人员,引发了整个AI行业的巨大震动。
从多模态感知研究主管Jiahui Yu,到o3-mini和o1-mini模型的创造者Hongyu Ren,再到苏黎世”三人组”的集体跳槽,Meta精心策划的这次行动,完美诠释了当人才成为AI领域最稀缺资源时,科技巨头们会如何不惜一切代价争夺顶尖人才。正如我在最近的一篇博客中写道:”顶级AI实验室正似乎成为星光熠熠的豪门俱乐部,而它们的竞争,也愈发像一场世界级的’球员’争夺战。”
一场精心策划的”挖角风暴”
2025年6月中旬,关于Meta大规模从OpenAI挖角的报道开始浮出水面 。最初的报道提及了知名研究员Trapit Bansal的加入,紧随其后,《华尔街日报》与The Information等媒体相继证实,在极短的时间内,至少有八名资深研究人员从OpenAI转投Meta 。
这些被招募的研究人员预计加入Meta新成立的”AI超级智能部门”。该部门被定位为一个核心内部团队,旨在支持公司的各种产品,类似于Google的DeepMind部门。其核心任务是开发能够在广泛任务中超越人类能力的人工智能模型。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聘行动是Meta更宏大战略的一部分。此前Meta已经斥资143亿美元收购了Scale AI 49%的股份,并聘请其创始人Alexandr Wang领导超级智能工作。据报道,Meta还在寻求聘请前GitHub首席执行官Nat Friedman(已确定加入)和Safe Superintelligence联合创始人Daniel Gross。
核心人才流失分析:OpenAI的”明星阵容”
1. Jiahui Yu - 多模态感知领域的领军人物
作为OpenAI感知研究主管,Jiahui Yu在多模态AI领域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他曾在Google期间参与了PaLM2、CoCa、SimVLM等项目,显著推动了多模态模型的发展。加入OpenAI后,他专注于多模态模型的感知能力提升,特别是在视觉和音频理解方面,在o3、o4-mini和GPT-4.1等模型的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团队领导者,他的离职将对OpenAI的多模态研究造成直接冲击。
2. Hongyu Ren - 推理模型的核心创造者
作为o3-mini和o1-mini模型的核心创造者,Hongyu Ren在AI偏见研究和推理优化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注于深度学习、生成模型和AI偏见研究。
在OpenAI期间,他担任后期训练负责人,专注于o3、o3-mini、o4-mini及即将开源的模型的后期训练工作。他参与了o3-mini的高效推理设计,使其在性能上接近o1,同时大幅降低计算成本(较o1-preview便宜80%)。
3. 苏黎世”三人组”的集体出走
还有来自苏黎世OpenAI办公室”三人组” - Lucas Beyer、Alexander Kolesnikov和Xiaohua Zhai的集体跳槽。这三人在加入OpenAI之前就已在Google DeepMind共同工作并建立了团队,共同开发了ViT架构,开创了将Transformer用于视觉任务的先河。
他们的集体离开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更像是一种战略性的”收购式招聘”。Meta通过招募这一成熟的高绩效研究团队,不仅获得了个人专业知识,还吸收了已建立的协作动态、共享的机构知识和经过验证的工作流程。
攻防对决:Meta的”金元攻势”与OpenAI的”文化守城战”
这场人才争夺战的核心,是Meta凌厉的“金元攻势”与OpenAI坚定的“文化反击”之间的正面交锋。
Meta的攻势核心是“金钱”与“诚意”。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薪酬问题。一张在Twitter上疯传的对比图片完美诠释了当下AI人才市场的现状:左边是C罗,皇家马德里曾花费8000万美元从曼联签下这位足球巨星;右边是Jiahui Yu,传言Meta花费1亿美元才成功将这位AI研究员从OpenAI挖走。
当AI研究员的”转会费”开始超越世界顶级足球明星时,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前所未有的人才估值时代。OpenAI CEO Sam Altman公开宣称,Meta向其员工提供了高达”1亿美元”的巨额签约奖金。尽管被挖角的研究员Lucas Beyer公开驳斥此为”假新闻”,Meta首席技术官也称其”夸大”,但天价薪酬的传闻无疑已将AI人才市场的热度推向顶峰。与此同时,扎克伯格亲自领导招聘工作,更是体现了其最高级别的诚意与决心 。
面对Meta的猛攻,OpenAI则打出了一套“文化牌”作为反击。 Sam Altman在发给研究人员的内部备忘录中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价值观较量。他在信中写道:”我为我们整个行业的使命导向感到自豪;当然,总会有一些雇佣兵存在。有使命的人将击败雇佣兵。” 这句话将竞争从薪酬拉升到了使命感的高度。
Altman不仅对Meta的招聘成果表示不屑(“他们未能吸引到最顶尖的人才”),更批评其策略将导致“非常深层的文化问题”。他强调OpenAI的根本不同在于:“我们真正关心以一种好的方式构建AGI…在Meta转向他们下一个热门话题,或者保卫他们的社交护城河很久之后,我们仍将在这里。” 这种对使命的坚守和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获得了内部员工的积极响应。一位员工在Slack上写道:“是的,我们很古怪很奇特,但这正是让这个地方成为创新的神奇摇篮的原因。” 这种自发的文化认同,构成了OpenAI最坚固的“护城河”。
余波与新常态:人才战争如何重塑AI格局
这次地震级的人才流动,其产生的余波正在深刻地重塑整个AI行业的生态与格局。
首先,是力量对比的直接变化。 对OpenAI而言,研发能力受损 、核心项目可能延迟 、团队稳定性受到挑战 是其必须面对的冲击。而对于Meta,这次成功的“抢滩”极大地提升了其AI研发实力 ,加速了技术创新 ,并巩固了其在AGI赛道的竞争地位 。
其次,是行业规则的“职业体育化”。 正如我之前在博客中分析的那样,AI领域的竞争已演变成“豪门俱乐部”模式。”明星化”的薪酬模式正打破传统薪酬结构,推动人才成本飙升 。如今,甚至已有专门的”经纪人”开始为AI研究员谈判薪酬并收取费用,就像运动员经纪人一样。当AI人才需要专业经纪人来处理转会事宜时,我们知道这个行业已经彻底进入了”职业化”新阶段。
更长远来看,这次事件也加速了技术知识的扩散。 人才的流动意味着核心知识和技术的流动,OpenAI的经验可能会影响Meta的技术发展,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AI技术在巨头间的平衡发展 。随着顶尖人才在不同公司间的流转和资本的持续重金投入,未来全球AI行业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变得更加多元和动态 。
结语:当人类追求极致时
引用红杉资本文章中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当人类看到美好的事物时,何曾说过’现在已经足够了,是时候降温了’?一旦越过关键的门坎,我们就会将事情推向极致,这是人性内在的属性。”
当奖品像AI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价值那样诱人时,任何阻碍成功的瓶颈,特别是像人才这样稀缺的资源,都将被推向令人惊叹的竞争水平。
Meta这次针对OpenAI的”人才夺魂咒”,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商业操作,更是AI时代人才争夺战的典型缩影。在这个智慧比算力更珍贵的新时代,谁能够吸引和留住最顶尖的人才,谁就能在AI的下半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事实上,就在我们分析Meta与OpenAI这场大戏的同时,硅谷的人才流动仍在加速进行。最新消息显示,AI编程应用Cursor背后的初创公司Anysphere刚刚从Anthropic挖走了两位重要领导人:Claude Code开发负责人Boris Cherny和产品经理Cat Wu。在Cursor的核心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Anthropic的AI技术情况下,这个案例却说明了他们现在宁可冒险破坏合作关系也要挖走关键人才…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