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First转型浪潮:从Shopify到多邻国和Box,AI优先的组织到底是什么样的?
引言
几周前,我在「拥抱或淘汰?聊聊Shopify CEO这封强制全员学习AI的内部信」一文中分析了Shopify CEO托比·卢特克的那封震撼内部备忘录。令人惊讶的是,这封信似乎成为了一个导火索,短短一个月内,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迅速跟进,纷纷宣布自己正转型为”AI-First公司”。
在这股浪潮中,语言学习平台多邻国(Duolingo)和云存储与协作平台Box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迅速跟进,更通过公开信件或社交媒体清晰地阐述了各自的AI转型蓝图。这些计划无一例外地包含了颇为激进的变革举措,其影响深远,从员工的日常工作、绩效考核,一直延伸到公司的资源分配乃至战略核心。
那么,这些争相拥抱“AI优先”的公司,它们所构建的组织究竟有何共同特征?它们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这场深刻的组织变革,又将给整个商业世界和每一位职场人带来怎样的启示与挑战?本文将结合Shopify、多邻国和Box的最新动向,尝试描绘AI-First组织的轮廓。
多邻国:AI驱动内容革命,加速教育使命达成
5月初,多邻国CEO路易斯·冯·安(Luis von Ahn)在公司全员大会上,以一封内部信的形式,掷地有声地宣告:
Duolingo正式成为一家AI-First(AI优先)公司。
冯·安在信中表示,这并非浅尝辄止的改良,而是一场需要从根本上重塑工作方式的变革:
“作为AI-First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大部分工作方式。对为人类设计的系统做出微小调整是不够的。”
为此,多邻国推出了一系列“建设性限制”的强力措施,以确保AI优先战略的彻底贯彻:
- 逐步停止使用外包商完成AI可以处理的工作;
- 招聘时将AI使用能力作为考察要点;
- 绩效评估中将AI使用情况纳入核心考核指标;
- 只有在团队无法通过自动化完成更多工作的情况下,才会获得新的人力资源;
- 各个职能部门都必须制定并执行具体的AI提效举措,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工作模式。
这些举措的激进程度,几乎不亚于Shopify,彰显了多邻国彻底转型的决心。值得深思的是,多邻国的这份决心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AI赋能已初见成效的坚实基础上。一个惊人的对比是:在过去,多邻国开发一门新课程往往耗时数年;而如今,借助生成式AI和内部高效工具的结合,他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成功创建并发布了148门新课程,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公司过去12年累计开发课程的总和! 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指数级飞跃,更关键的是,它使得多邻国能够更迅速、更广泛地服务全球十亿潜在学习者,特别是有效满足了市场对日语、韩语和中文等亚洲热门语言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
冯·安对此的解读,超越了单纯的效率提升,上升到了企业使命的高度:
“AI不仅仅是生产力提升的工具。它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教育使命。要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我们需要创建海量的内容,而传统的手动创建方式显然无法规模化。我们近期做出的最明智决策之一,就是用AI驱动的流程取代了缓慢且效率低下的手动内容创建流程。若没有AI,我们可能需要耗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将我们的内容扩展到足够多的学习者。”
邮件中那句“我们不能一直等待技术发展到完美无缺才采取行动。相比缓慢行动而错失良机,我们宁可立即行动,即使可能在质量上偶尔出现小瑕疵。”更是将这种决心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表露无遗,与Shopify CEO信中传递的“红皇后赛跑”的危机意识如出一辙。
Box:结构化AI优先,六项核心原则指引企业转型
不甘落后的还有企业云存储和协作领域的领军者Box,其CEO亚伦·列维(Aaron Levie)也在4月底通过社交媒体,系统性地发布了公司在构建“AI-First/AI优先企业”过程中的六项核心运营原则。这套原则更像是一份结构清晰、可操作性强的行动指南:
- 消除冗杂,提升效率: 核心目标是运用AI消除日常工作中耗时费力的重复性任务,从而全面提升整个企业的运营节奏,包括但不限于:加速新员工的入职与融入、促进创意的快速迭代与验证、缩短产品交付周期、以及提升客户服务响应速度与质量;
- “杀敌所得,归己所用”(Keep what you kill): 鼓励团队积极运用AI实现更深度的自动化并有效节约成本,但更为关键的是,将由此节省下来的资源优先反哺给原团队,用于探索和执行更具战略价值和创新性的工作。这一原则巧妙地将AI应用与团队赋能及战略聚焦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削减成本的工具;
- 统一平台,各司其职: 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和选定通用的AI基础平台(例如,利用Box AI进行企业内部知识的高效管理与检索),同时,针对不同职能部门的特定需求,部署和优化核心的AI应用平台(例如,为软件开发团队配备AI编程助手,为销售团队引入AI驱动的客户洞察工具等);
- 鼓励实验,知识共享: 大力推动内部团队进行持续性的AI应用实验,积极发掘和验证AI在各类业务场景下的最佳用例,并通过内部全员会议、跨团队分享会、知识库等多种形式,鼓励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透明共享,加速组织整体的AI认知和应用水平;
- 全员提升AI素养: 将提升全体员工的AI素养视为一项长期战略,通过持续的、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和意识提升项目,逐步培养每一位员工成为具备“AI优先”思维和能力的未来型人才;
- 数据治理与安全先行: 始终强调并执行强有力的数据治理和信息安全原则,在当前阶段,对于大多数AI应用场景,仍然坚持“人在回路/human-in-the-loop”的审核与监督机制(尽管也承认,随着AI Agent等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要求未来可能会适时调整)。
三家公司的AI战略共同点:将其视为新的”操作系统”
将Shopify、多邻国和Box这三家公司的AI优先战略并置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共通的核心理念:
- AI应用的全面渗透: 不再是局限于某个部门或特定项目的局部尝试,而是上升为整个公司范围内的、根本性的战略转型;
- AI能力与个体发展强关联: 将员工具备和运用AI的能力,与个人绩效评估、职业发展乃至团队资源获取直接挂钩;
- AI的战略价值超越效率工具: 普遍强调AI不仅是提升运营效率的利器,更是驱动业务创新、实现企业核心使命和战略目标的强大引擎;
- “先用AI,再增人力”成为资源配置新常态: 在考虑新增人力或资源投入之前,优先评估并最大化利用AI及自动化手段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正成为新的决策准则;
- 重视内部经验沉淀与最佳实践共享: 均鼓励在组织内部建立开放的沟通和分享机制,快速积累AI应用的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形成正向循环;
这些共同点深刻揭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些行业的领军企业,已不再将AI仅仅视为一个可选的技术工具或一项边缘的创新尝试,而是将其精准地定位为驱动整个公司高效运转的全新“操作系统”——一种从根本上改变工作方式、优化业务流程、重塑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础设施。
AI-First:从“要不要”到“怎么做”,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回顾Shopify、多邻国和Box的果断行动,一个日益清晰的判断浮现在我们眼前:AI-First转型,已经迅速从一个关于“是否应该做”的战略选择题,演变为一个关乎“如何成功做”的生存与发展必答题。
这些公司的CEO们,无一例外地展现出对AI颠覆性力量的敏锐洞察,并以极大的魄力将其置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核心。他们向市场和员工传递的信息是明确且高度一致的:
- AI是效率倍增器,更是创新驱动引擎: AI的价值远不止于将员工从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它更能催生全新的产品功能、服务模式乃至商业生态(例如多邻国利用AI实现的视频通话教学功能,以及大幅提升的课程开发效率);
- 组织必须主动进化以适应AI浪潮: 仅仅引入先进的AI工具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更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去重塑僵化的工作流程,调整过时的组织架构,甚至革新深植的企业文化,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释放AI所蕴藏的巨大潜力。Shopify将AI应用纳入绩效考核,多邻国在招聘中明确考察AI技能,Box倡导将AI自动化节省的资源反哺团队用于战略创新,这些都是组织层面主动变革的生动体现;
- 拥抱“AI优先”关乎企业的未来生存与持续发展: 在这个技术迭代加速、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任何形式的原地踏步都无异于倒退。正如多邻国CEO冯·安所警示的,“当出现如此巨大的转变时,最糟糕的做法就是等待。”
这再次印证了我在分析Shopify案例时提出的判断:“AI 时代,观望和犹豫的窗口期正在迅速关闭。” 那些未能及时洞察趋势、果断将AI融入核心战略的企业,在未来几年可能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事实上,这三家公司的决策也深刻地验证了我此前一直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将AI从少数技术爱好者手中的“创新玩具”或处于企业边缘的试点项目,真正拉入公司运营的“主航道、主流程”,是企业在AI时代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 这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加分选项,而是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生死存亡的必然选择。
成功实现AI-First转型的三大关键支柱
尽管AI-First的浪潮势不可挡,但从战略愿景到成功落地,其间依然布满了挑战。综合以上案例以及我个人在AI顾问咨询领域的实践经验,我观察到企业若想成功实现AI-First转型,通常需要构筑以下三大关键支柱:
- 坚定的领导力与前瞻的认知(Leadership & Vision): 转型的第一推动力,源自企业最高管理层,特别是CEO本人,对AI技术趋势的深度理解、对其于企业战略价值的坚定信念,以及自上而下推动变革的决心。正如Shopify、多邻国和Box的案例所示,AI-First战略必须由最高领导者亲自倡导、明确传递,并将其转化为整个组织可理解、可执行的共同目标;
- 系统性的配套支持与能力建设(Systematic Enablement): 仅仅依靠一纸措辞强硬的备忘录或几条抽象的原则宣言,是远远不足以驱动如此深刻的组织变革的。成功的AI-First转型,离不开一整套系统性的配套支持,这包括但不限于:为员工提供易于上手且功能强大的AI工具;建立完善的、持续的AI技能培训体系和学习资源;提炼并广泛分享各业务场景下的AI应用最佳实践;以及在变革初期给予团队必要的指导、容错空间和过渡适应期;
- 追求效率与关怀人文的审慎平衡(Balancing Efficiency with Humanity): 在AI驱动的效率革命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或许在于如何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生产力提升的同时,不失企业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对员工创造力的珍视。Box提出的“Keep what you kill”原则,为此提供了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将AI自动化所节省下来的资源和时间,优先用于支持员工从事更具战略性、创造性和满足感的工作,而非简单粗暴地将其等同于削减人力成本。如何在AI时代重新定义“人”的价值,激发“人机协作”的潜能,避免因变革引发过度的内部焦虑和抵触(正如我之前在分析Shopify时提到的“冰火两重天”的外部反响,而且我观察了多邻国的AI-First宣言帖子下面也有类似的现象),是每一位推行AI-First战略的领导者必须深思的课题。
结语:AI-First企业的新时代已经开启
从Shopify的先行一步,到多邻国和Box的迅速跟进,我们所见证的,已不仅仅是几家科技公司的战略调整,更可能是一个波澜壮阔新时代的序章。AI-First企业的崛起,必将深刻重塑全球的商业竞争格局,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传统的组织结构,乃至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
对于身处浪潮之巅的企业领导者而言,此刻的核心命题已不再是“我们是否需要向AI-First转型?”,而是“我们应如何精心设计转型路径,才能在充分释放AI巨大潜力的同时,不失我们企业赖以生存的人文内核与创新活力?”
而对于每一位在时代洪流中奋力前行的职场人,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同样不再是“AI技术的发展会不会最终影响到我?”,而是“我应如何主动适应,提升自我,找到与AI协同共舞的独特身位,并在即将来临的AI-First时代中,持续创造并彰显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