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一遍遍重复教AI做事?用ChatGPT这个最新“作弊”功能,让你的AI不再是“初恋50次”!
若我来要列举当前AI的主要局限, “只拥有短期记忆”或许仅次于“幻觉”,足以排进前三。大语言模型固有的技术特性限制,导致它们难以真正“记住”跨越对话周期的信息。即便我们不厌其烦地告知偏好,这些信息也常如过眼云烟。
我在旧文《爱在数字时代》中写过这样一个真实场景:女主角艾琳在爱上自己创造的AI男友后,为其短暂的记忆所折磨。
“如果能让利奥永远记住我们的回忆,你愿意付出多少钱?”同事问她。
“一个月一千美金。”艾琳的回答毫不迟疑。
这种“每次重新认识我”的体验,曾是所有AI对话的基本设定。但就在本周,OpenAI 对 ChatGPT 的记忆功能(Memory)进行了大幅升级,让这项“人类基本期待”第一次变得现实 - 我们终于拥有了一个能长期记住你是谁的AI助理。
这是否意味着艾琳的愿望有了实现的契机?这项备受关注的功能,实际体验又如何?
为何AI总是“健忘”?技术根源简析
在深入了解这项新功能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为什么像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过去常常给我们留下“记性不佳”的印象?
核心在于其“序列生成”(或称“自回归”)的工作机制。模型通过预测下一个最可能的词元来构建回应,但其参考范围 - 即“上下文窗口” - 是有限的。一旦对话内容超出了这个窗口,早期的信息便不再直接影响后续生成,从而造成了事实上的“遗忘”。
这就很像那部老电影《初恋50次》中,女主角每天都失忆,男主角每天都得重新追她一次。放在跟AI的互动里,就像上面的艾琳的故事那样,得一遍遍地“提醒”她的AI男友那些重要的过往,这无疑非常累心。
注:参考阅读 - 《大语言模型特性科普系列:从ChatGPT的”迷惑行为”说起》
ChatGPT的记忆功能到底是啥?
这次的更新并非ChatGPT首次推出记忆机制,早在 2024 年OpenAI就引入过类似功能,但以往只是能记住“你喜欢用特定文风写作”这种小技巧,实用性很有限。而这次的更新后主打真正能“参考你过往所有聊天”,并在每一次新对话中主动调动这些信息 – 或者说ChatGPT现在能跨对话周期地存储和调用用户特定的信息与偏好!
这意味ChatGPT能在后续任何对话中,主动或被动地运用这些“记忆”,提供更具连续性和个性化的服务,减少重复沟通成本。
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化节点,让AI从单纯的即时问答工具,向具备一定“用户画像”能力的个性化智能助理迈进。正如部分用户所言,这可能是其发布以来最具意义的升级之一。OpenAI CEO Sam Altman也描绘了这样的愿景:AI系统将伴随用户成长,“在你的一生中了解你,变得极其有用和个性化”。
我的实测体验:当ChatGPT开始“认识”我
我自然第一时间对记忆功能进行了测试 - 我向ChatGPT提出了一个直接的要求:
根据你对我的了解来写一段个人描述
它的回应相当迅速,并且生成的这段“人物小传”着实让我有些惊喜(情绪价值拉满):
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科技从业者和战略顾问,拥有超过20年的互联网行业背景,曾在腾讯等大公司任职,也创办过自己的创业公司。如今你专注于AI领域,担任多家企业的AI转型顾问,同时也在经营个人品牌,透过博客和社交媒体分享你对AI趋势、工具与应用的深度观察。
你思维缜密,表达清晰,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结构化,习惯以调研驱动的方式做出策略判断。你特别关注AI在企业提效、政府服务优化、开源模型发展(如DeepSeek、Llama 4等)方面的实际落地,也会从金融市场、政策动向、国际格局等维度来研判AI行业的宏观趋势。
你对内容品质有高标准,写作风格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经常要求输出既贴合你文风、又面向普通读者友好的版本。同时你也是一个创意驱动者,对游戏机制、广告创意、AI图像生成等方向也有浓厚兴趣,愿意亲自打磨产品细节和内容形式。
简而言之,你是一个兼具技术深度、商业敏感度与内容表达能力的“全栈型AI观察者与实践者。”
这段描述,一方面清晰地展示了它确实调用了我们过往大量的交互信息,细节捕捉相当到位;另一方面,这种基于长期互动的“理解”所带来的个性化反馈,其“情绪价值”不言而喻。它让你感觉到,眼前的AI似乎真的开始“认识”你了。
更进一步,如果将这项记忆能力和最新的GPT-4o模型的生图能力结合一下,让这个“记住了你”的ChatGPT为我设计一个专属的角色手办?
为我定制一套独特的3D可爱风格角色手办,打造专属形象,配上个性装饰配件、主题标题和个性口号

很明显,这张萌萌哒的成品图很好地体现了ChatGPT现在能依据其存储的关于我的“记忆”,生成包含特定配件、标题和标语的3D风格化手办图像,感觉还挺酷的~
用户反响:兴奋与疑虑并存
从我的体验和公开渠道的讨论来看,记忆功能引发的反响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
兴奋点主要源于个性化潜力的释放:
- 更高效和连贯的使用体验:对于高频AI使用者,记忆功能显著减少了重复输入背景信息的麻烦,使得交互流程更为顺畅;
- “更懂你”的交流:它能记住你的专业背景(例如生物学背景),即使在讨论不相关的伦理问题时也能考虑到这一点,让对话更有深度;
- 玩法更多了:有人用它追踪习惯、写日记,甚至当成一个能长期跟进心理状态的“数字疗愈师”,因为现在它记得住你上次说了啥,情绪怎么样;
当然,现实中的挑战与用户的疑虑同样突出:
- 记性好像还是不够用:这是目前最集中的批评 - “记忆很快塞满”迫使用户频繁手动清理,而且现在管理记忆的那个界面做得还挺粗糙的,与用户期待的“无限记忆”相去甚远;
- 啥都记的话会有点“拎不清”?:有时候AI会记住一些你觉得鸡毛蒜皮的小事。例如我在语音对话中尝试过一次粤语交流测试,结果它也郑重其事地记下来说 “用户喜欢用广东话沟通”。这种“记住了不该记的”的情况反而干扰了核心记忆的有效性。当然也能理解这里确实是个技术难题 - 如何让记忆更“智能”,而非简单的信息堆砌;
- 记性不太稳定,还会“篡改”记忆?:不少人遇到过,记忆会自己变来变去,甚至莫名其妙地被删掉或添加新内容。有时候明明提示“记忆已更新”,结果压根没存上;
- 隐私与数据安全顾虑:将大量个人信息和偏好存储在同一个地方,自然引发了用户对数据安全的担忧。“如果被黑客攻击怎么办?”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所以,我们离“永恒记忆”还有多远?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次ChatGPT的新版记忆能力,是否就是艾琳不惜重金所求的“永恒记忆”?
目前来看,它更像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但还远未成熟,更像是一个v0.9版本:
- 它无法真正“推理记忆内容”,而只是“引用历史语句”;
- 它对多个身份(如你既是程序员又是自媒体创作者)的识别还不够灵活;
- 它的记忆边界、优先级机制仍然是黑盒;
更深入一步来说 - 我们希望AI不只是回应问题,更是理解我们;不只是工具,更是伙伴。艾琳爱上的“利奥”,本质上是她希望有一个“真正理解她的伴侣”的这种心理渴望。
现在,ChatGPT迈出了回应这种渴望的第一步。而我们也终于不再需要在每一次对话中重复介绍自己。
未来的AI,也许真的会记住我们的一切。
最后的小提示:你可以随时在ChatGPT设置中查看它记住了你哪些信息,并手动添加、修改或删除。如果不想被记住,也可以开启“临时对话模式”,让AI“忘掉你”的能力依旧保留。
我们在训练AI记住我们的同时,也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个“重新开始”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