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AI 50强 2025榜单:从“能聊天”到“能干活”,AI 正式进入实干时代

AI 已不再只是热闹的概念,2025年,是它开始真正“干活”的一年。

就在几天前,《福布斯》与红杉资本(Sequoia)、Meritech Capital 联合发布了第七届年度 AI 50 榜单,聚焦了全球最具潜力的50家AI公司。与过去两年不同,这一届榜单不再以“谁模型更大”作为核心焦点,而是强调 - 谁能基于AI,解决真实问题、跑出真实价值。

👇 这张全景图,展示了AI生态从模型到应用、从算力到商业落地的完整链条:

AI 50 全景图

从“对话型AI”到“执行型AI”

2022年底,ChatGPT 横空出世,引爆了全球对AI的关注;2023年,各家纷纷卷参数、拼速度、烧算力;到了2025年,潮水开始退去,大家更关心一个问题:

“AI 真的能帮我把事干了吗?”

本届AI 50榜单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能,而且已经在干了。

像法律行业的独角兽 Harvey,已经不只是回答法律问题,而是能自动完成从文档审核、案件预测到谈判起草的完整流程,真正成为“AI实习律师”;开发者工具 Cursor 则是代码领域的新爆款,不只补全代码,而是支持用自然语言生成完整功能模块;而 Sierra 让客服不再仅仅依靠剧本和FAQ,而是具备学习、判断和持续优化的能力。

这些都是“执行型AI”的典型代表,它们不是“会聊天的AI”,而是“能办事的AI”。

消费端的下一波:AI 不止是陪聊,还能“办事”

当前消费者接触到的AI,多还是“对话型”产品:ChatGPT、Claude、Grok……虽然热度惊人,但“实用性”仍在孵化期。

不过,一些新晋榜单公司,已经开始尝试让AI真正参与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任务中。

例如:估值10亿美元的AI语言辅导应用 Speak,已经有1000万人用它学习英语和西语;Anthropic 推出的 Claude Code,让写程序这件事变成普通用户也能上手的技能;一些初创公司正探索用AI自动完成旅行预订、日程安排、文件整理等具体事务。

2026年,或许就是“AI工具开始真正走进普通人生活”的一年。

机器人的崛起,AI开始接管“动手的活儿”

AI 今年的另一大看点,是它从“云端”走向“物理世界”。

Figure AI 正在部署其年产12,000台人形机器人的工厂,并发布了 Vision-Language-Action 模型 Helix;而 Skild AI 不自己造机器人,而是构建“机器人通用大脑”Skild Brain,类似于“iOS for Robotics”。

黄仁勋在GTC上那句“工业级物理AI是一个50万亿美元的机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真实。

模型内卷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落地执行”

尽管榜单上依然有巨头如 OpenAI(总融资130亿美元)、Anthropic(融资约85亿美元),以及新晋搅局者 xAI、Thinking Machine Labs(OpenAI 前首席技术官 Mira Murati创办,瞄准AGI)World Labs(由李飞飞创办,目标是开发能够理解物理空间的模型),但真正让人兴奋的是那些 用 AI 把事情做成的应用层公司

  • Cursor(Anysphere):AI编程圈的王者,仅成立两年就年收入破亿 + 估值25亿美元;
  • Mercor:通过人工智能优化招聘流程,其创新的AI算法帮助公司从成千上万的简历中筛选出最合适的候选人,并通过虚拟面试进一步评估求职者的能力;
  • OpenEvidence:正在构建一个 AI 驱动的搜索平台,为医生快速总结复杂的医疗信息;
  • Writer:专注企业文案、搜索自动化,训练自有模型、融资3.26亿美元;
    注:点击这里阅读我整理的Writer公司专题
  • Lambda / Crusoe / Together AI:为模型训练提供关键基础设施,背后是对AI算力成本结构的重塑。

这些公司,才是“AI产业链条里最接近价值交付的一环”。

彩蛋:福布斯中国AI黑马观察

虽然本届AI 50强榜单中没有中国公司正式入选,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AI缺席。福布斯在文章中当然也专门提到了来自中国的DeepSeek 这匹“技术型黑马”,通过展示出更高性价比的训练路径,吸引了全球AI圈的广泛关注。

根据福布斯说明,DeepSeek虽因在融资、收入等方面无法获得数据而暂未上榜,因此专门写了篇介绍值得关注的中国AI力量的文章放到这次的50强专题中:

  • DeepSeek(深度求索):因发布的先进开源模型而备受全球关注的公司;
  • 腾讯(Tencent):其视频生成工具“混元”和多模态推理模型,已在多个产品线中实际应用;
  • 字节跳动(ByteDance):“豆包”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To C大模型应用之一,其空间理解模型也具备世界领先水准;
  • 阿里巴巴(Alibaba):“通义千问”大模型持续迭代,在企业服务和多模态融合方面成绩突出;
  • 零一万物(01.AI)月之暗面(Moonshot AI)MiniMax AI 等“六小龙”成员,也在纷纷转向更垂直、更实用的应用方向;
  • 智元机器人(Agibot)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做Manus的公司等创业公司,则分别在人形机器人和智能体系统方面展开差异化探索。

除了增长,也别忽视冲突与挑战

随着AI对创作领域的渗透,版权争议也愈演愈烈。榜单中的多家公司,如 OpenAI、Anthropic、Runway、ElevenLabs、Suno、Cohere、Perplexity 等都被卷入了版权诉讼。

艺术家、作家、音乐人、出版商纷纷起诉,认为AI未经许可抓取了他们的创作。而AI公司则主张“合理使用(fair use)”。这场法律与创新的角力,或许会在未来2-3年里决定AI内容生成边界。

写在最后:从爆点到爆发,2025是分水岭

2025年,是AI从“答题机器”走向“执行代理人”的转折点。它不再是你桌面上的玩具,而是开始进入工作流、参与决策、执行流程,带来实质性产出。

当然,技术风险、道德规范、法律边界都还在博弈之中。但可以确定的是:

2023年是大模型之年,2024年是多模态之年,2025年,AI正式进入“能干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