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都在学AI了,你还等什么?

就在前天,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我读了以后除了对这份执行方案的详尽程度大受感触外,更重要是发现这个方案:

不是试点,而是在北京市全面铺开。

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所有中小学生 – 是的,包括那些刚刚学会系鞋带的小学生– 每学年将接受至少8课时的AI教育。这场教育变革悄然降临,却又轰轰烈烈。

1 翻开这份方案,细节之处令人惊叹

北京的AI教育不是简单地在课表上加一门课那么简单。它像一条精心设计的成长曲线:

  • 小学阶段以兴趣培养为主,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识AI;
  • 初中开始动手应用,学生能用简单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 到了高中,则已经具备AI实践能力,同时开始思考技术伦理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北京市更是三管齐下。市级层面提供基础课程,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掌握核心知识;区校层面则有特色化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个性内容;还有高阶创新课程,为那些对AI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深度学习机会。

更值得关注的是,方案鼓励学校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发贯通课程。这意味着,学生们或许能直接接触到来自腾讯、百度、小米等企业的前沿AI技术。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让课堂与产业实践无缝衔接。

2 资源投入方面,北京市也显得毫不吝啬

计划中提到将升级现有的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打造AI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将提供海量课程资源和工具集,让老师们备课不再发愁。同时,北京还计划建设百所智慧校园示范校,配备专业的AI实验室,让学生可以真正动手体验了。

师资力量向来是教育改革的短板。针对这一点,北京推出了”百千种子计划”,目标培养100位AI教育专业名师和1000位骨干教师。而且计划将邀请高校和企业专家组成”AI教育讲师团”,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

在具体应用场景上,方案也做足了文章。AI不仅用于编程教学,还将赋能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传统学科,让技术真正融入生活。同时,AI伦理教育被特别强调,学生将学习如何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避免技术滥用带来的风险。

3 当AI不仅是学习内容,还是教学工具

北京市的教育方案聚焦于让学生了解AI、学习AI,但全球教育创新的另一面,是将AI作为教学工具本身。这两种趋势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未来教育的全貌。

“教AI”与”用AI教”的双轮驱动,正在彻底重塑全球教育格局。

一项由世界银行支持的研究提供了令人震惊的证据:当学生在课后使用GPT-4作为智能导师时,仅仅6周就达到了相当于传统教育2年的学习进度。这一成果超越了80%现有的教育干预措施。

数据显示,随着学生参与课程次数的增加,项目效果愈发显著。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英语水平,还帮助他们获得了宝贵的AI素养和数字技能。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项技术不仅帮助了所有参与的学生,更让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女学生获得了显著提升。这为缩小教育领域的性别差距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这里也应该再次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有不少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单纯让学生独立使用AI工具反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容易让学生产生”虚假的学习感”。这次的研究其实也是在教师引导下使用AI完成的。

北京市的方案虽然重点是让学生学习AI知识,但其中也包含了AI工具如何赋能其他学科教学的内容。这种双向发展路径,恰恰体现了未来教育的趋势:会用AI的学生和会用AI教学的老师,将共同创造教育新生态。

4 这意味着什么?

回到个人层面,当小学生都开始系统性学习AI时,成年人或许该反思: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有调查显示,35岁以上的职场人士中,超过80%对AI工具仅限于”听说过”,真正熟练使用的不到10%。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有趣的场景:

孩子在教父母如何用AI优化工作流程。

在我最近出去做培训后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学员说孩子们比他们已经更会用AI了,例如一位民企中层干部告诉我说她六年级的儿子已经开始用AI帮助完成暑假作文,而她却还在为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应用AI而发愁。

“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什么远方的未来科技,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她说,”如果连我儿子都在学AI,我再不开始学习,恐怕真的要被时代抛弃了。”

教育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AI浪潮之下,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小学生的课堂上已经有了AI的身影,而你的职场和生活中呢?

或许,最重要的不是学什么,而是保持学习的态度和好奇心。毕竟,在AI时代,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

世界正在高速变化,而教育,总是慢半拍的。但这一次,中国已经走在了最前面。


延展阅读 - 我过往写过的一些AI+教育的主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