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到底什么是Agent/智能体/代理

由于刚发布的Manus这款号称“全球首款通用智能体平台”的刷屏式传播,很多人找我问起到底大模型领域的”agent”(中文被翻译为“代理”或者“智能体”)是什么?在本文中,我将使用”智能体”这一翻译,并尝试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它的概念和意义。

简单来说,智能体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AI助手或AI执行者,它不仅能理解你的需求,还能主动采取行动帮你完成任务

智能体与普通AI的区别

智能体本质上是普通AI助手的进化版本,其区别主要体现在行动能力上:

  1. 普通AI助手只能在对话框内回答你的问题,像一个聪明但无法离开座位的顾问;
  2. 而智能体则像有自己”手脚”的助手,可以帮你实际干活,不仅给出建议,还能执行操作;
  3. 普通AI只能给你游戏游玩建议,而智能体可以直接帮你刷完这款游戏的每日任务
  4. 普通AI只能生成代码,智能体则能编写、测试、调试并部署整个应用程序;

工作流vs智能体:自主程度的差异

目前市场上有两种系统都可以被统称为”智能体系统”,但它们在自主性上存在本质区别:

  • 工作流系统 - 就像是跑在固定轨道上的列车。它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路线行驶,每站停靠都是提前规划好的,不能自行改变路线或决定额外停靠站。例如,许多企业自动化流程工具或一些基于规则的AI助手就属于这类系统,它们能完成特定任务,但缺乏真正的灵活性;
  • 智能体系统 - 像是有GPS的出租车司机。它知道目的地,但可以自己决定怎么走;遇到堵车可以换路线;根据路况和需求自主做决策;会一直开车直到把你送到目的地。真正的智能体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策略,而不是简单地执行预设步骤。

真正”智能体”的关键特点

智能体的核心特点是其自主性和决策能力 - 它能够自主规划解决问题的步骤,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如搜索引擎、计算器或编程环境等。遇到障碍时,智能体会根据任务反馈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与固定流程不同,智能体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会自己判断任务何时完成,并持续工作直到找到解决方案。

智能体的底层原理

虽然智能体的能力看起来很强大,但从技术角度来说,智能体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底层大语言模型+工具使用能力+灵活的工作流程:

  • 底层的大语言模型提供了理解和决策的核心能力(也决定了智能体的智商上限);
  • 工具使用让它能与外界交互,而不局限于虚拟的聊天对话框;
  • 灵活的工作流则是让它知道如何组织这些能力来解决问题。与固定工作流不同的是,智能体的工作流是动态的、自适应的,由模型自己来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不是由人类预先编排好的固定步骤。

尽管智能体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决策可靠性、工具操作精确度以及长期规划能力等方面的局限。这些问题随着大模型性能的提升和专门针对智能体的训练方法改进,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生活和工作中的智能体应用案例

生活场景:旅行计划

如果你对普通AI说”我想订一张去北京的机票”:

  • 普通AI只会在聊天对话框中给你建议或指引;
  • 一个工作流AI会按固定步骤帮你:先查航班,再比价,最后给推荐;
  • 智能体AI可能会根据你的历史偏好、当前价格趋势、天气预报等因素动态调整策略,甚至主动询问更多细节(比如是商务还是旅游),然后真的帮你完成整个预订过程;

工作场景:数据分析

当你需要分析公司季度销售数据时:

  • 普通AI只能告诉你应该使用什么分析方法;
  • 工作流AI会按照固定步骤处理数据并生成标准报告;
  • 智能体则能自主判断哪些数据点异常,探索多种分析角度,甚至可能发现你没有想到的市场趋势,并根据分析结果自动生成决策建议和可视化报告。

未来展望

智能体技术代表了AI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从”只会聊天的AI”升级到了”会思考并自主办事的AI助手”。随着大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工具集成的深入,未来的智能体将更像是一个有自己判断力和行动能力的数字员工,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任务,减轻人类的认知负担,释放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无疑是AI更深度发挥实用价值的重要一步,也将重新定义人机协作的方式和边界。

延展阅读 - 我过往写过的一些Agent专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