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AI助手时代的初体验:公众号智能回复功能的能力边界
当我收到微信公众号后台的新功能通知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作为一个经常写AI相关内容的博主,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AI产品更新通知。但这次不太一样。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微信在其核心产品 - 公众号平台上主动尝试引入AI功能。考虑到微信在中国社交领域的统治地位,这个决定本身就很值得关注。
从功能到体验
我开启这个功能后,等待了大约10分钟让AI学习我的历史文章。然后我做了一件我每次体验新AI产品时都会做的事:系统性地测试它的边界。
最初的测试结果令人惊喜。这个基于混元大模型的”智能回复”助手不仅能准确回答关于我文章内容的问题,而且语气自然,很像我本人在回答。
表面上看,这只是给公众号加了个自动回复功能。但实际上,这可能代表着公众号内容体系的一次重要能力补充 - 传统的公众号文章是线性的、固定的。读者要找某个特定信息,要么耐心翻阅历史文章,要么使用藏得很深的号内搜索功能(说实话,很多读者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功能在哪)。而AI助手改变了这一切。它就像一个了解你所有文章的私人助理,能够根据读者的具体问题,从内容库中提取相关信息,重新组织后给出答案。这是从被动的’文章等待读者发现’到主动的’助手理解需求对话’的转变。
使用中的发现
在深入使用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首先是个显而易见的bug- 系统会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两条重复的回复(虽然回复的内容不一样,但应该是针对用户的一次提问输出两次答案)…
其次是等待时间的问题 - 每次提问后都需要等待一会儿才能看到回复。这是因为微信目前不支持流式输出,无法像元宝的网页端或者客户端那样实时显示正在生成的内容,这种等待虽然只有几秒钟,但足以影响体验的流畅度。此外,如果要展开多轮对话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失忆”。
更根本的问题是知识库的静态性 - 由于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在发布后基本无法修改,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现象:AI助手的知识库也是静态的(除非你愿意将以前的文章整体删除掉)。在我的AI领域,这个问题特别明显。比如当读者问到某个AI产品的最新功能时,AI助手可能会基于旧文章给出已经过时的信息。
最后,文档支持也显得有点粗糙。虽然系统提供了”查看填写示例”的功能来帮助设置智能回复的提示词,但很多关键细节都没有详细说明,只能自己来测试迭代。
微信内AI问答的两条路
有趣的是,在微信生态内部,已经存在两种实现AI问答的方案。除了这次推出的智能回复功能,腾讯早些时候通过元器平台就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元器的方案是通过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打开一个元宝智能体小程序页面来进行对话。这个智能体同样会学习特定公众号的所有文章来回答问题。这就像是在你的房子旁边建了一个专门的会客室 - 虽然需要多走几步路,但在那里你能获得一个更纯粹的AI对话体验,熟悉主流AI聊天工具的人可能会觉得这种体验更熟悉。
相比之下,微信的智能回复方案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 - 它直接把AI助手整合到了现有的公众号消息界面中。这就像是把助手请到了客厅里。虽然这种方式更自然,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但助手的能力不得不受限于微信现有的交互规范,比如上面提到的无法实现像主流AI产品那样的实时对话效果。
创作者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一个同时身处创作者和技术观察者两个角色的人,我看到了这个功能带来的独特机遇。最明显的是内容检索的革新。AI助手不仅能快速定位相关内容,还能进行解读和重组。想象一下,类似把一个资深编辑和检索专家常驻在了你的公众号里。它不只是告诉你”这篇文章第三段提到了你要找的内容”,而是直接给你一个经过消化和重组的答案。
但挑战也很明显。这个功能要求创作者更加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因为AI助手会基于所有内容来回答问题,如果不同文章之间存在矛盾或观点变化,AI就可能给出混乱的回答。这也许预示着创作者需要开始思考一个新问题:如何让自己的内容既适合人类阅读,又适合AI理解和提取?
写在最后
在思考这个新功能的意义时,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从ChatGPT发布至今已经过去了两年多,但在普通用户群体中,AI的实际普及率依然很低。大部分人对AI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新闻报道和道听途说的层面,而不是来自真实的使用体验。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2007年iPhone发布时的场景。当时“智能手机”已经存在多年,但真正让智能手机走入大众生活的,是像iPhone这样把复杂技术简单化的产品。现在,当我看到微信这样的主流平台开始在其核心产品中整合AI功能时,有理由相信2025年将成为AI真正走向普及的转折点。不是因为技术的突破,而是因为像微信这样的平台把AI变得触手可及。
如果你也对这个新功能感兴趣,现在就可以亲自体验一下 - 直接打开’檬查查’公众号的对话框,输入任何你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关于AI趋势、职业发展或者创业方向的疑问,就能和这位AI助手展开对话。欢迎来聊聊,看看这个’AI时代的新入口’到底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