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AI穿越到明末崇祯,看看它们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大明!

我让五款主流AI(GPT-4o、gemini、claude、豆包、deepseek)来扮演“诸葛亮”,为穿越成崇祯皇帝的我出谋划策,能扭转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巨大挑战吗?结果发现…

实验设计

我选择了目前主流的五款AI:GPT-4o、Claude、Gemini、豆包和Deepseek,给它们相同的提示词:作为一位穿越到明朝末期的崇祯皇帝,需要一些能帮助扭转局势的实用发明。要求这些发明必须使用当时能找到的资源和工具,并能实际制造。

共同洞见:三大关键领域

有趣的是,这五款AI在某些核心建议上达成了一致。在军事技术革新方面,所有AI都将火器改进列为首要任务,普遍建议改良火铳、火炮的制造工艺,并强调提高火药配方和生产工艺。

在农业生产领域,AI们一致认为需要改良农具设计以提高耕作效率,优化灌溉系统如改进水车结构,并引入新的种植技术和作物品种。

对于信息传播效率,各AI都提出了改进印刷技术以提高政令传达速度的建议,同时强调建立更高效的军事通讯系统,完善驿站网络以加强情报传递。

AI能力评分与分析

我请上下文处理能力最强的Gemini对五个回答进行了评估,主要基于下面这四个维度:

  • 实用性: 发明是否能解决明末的实际问题,例如提高农业产量、增强军事实力、改善民生等。
  • 可行性: 发明是否能利用当时的资源和技术条件进行制造。
  • 创新性: 发明是否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能否带来突破性的改变。
  • 完整性: 答案是否涵盖了多个方面的问题,是否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说明。

评分结果显示出明显的梯度:

GPT-4以其全面且具体的方案位居榜首。它在农业改良、军事装备等方面提供了极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且每个建议都附带详细的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Gemini紧随其后,提供了平衡的多领域改革方案。其建议实用且可行,但部分创新方案略显保守。

Deepseek排名第三,虽然涵盖领域广泛,但部分建议可行性有待商榷,技术细节描述也不够深入。

Claude位列第四,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性思维,但过于偏重宏观战略,缺乏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

豆包则以建议数量较少、缺乏具体操作步骤而排在最后,其对历史背景的理解也相对表面。

Gemini的这个评分和我个人的观感也差不多,大概是这个排序。

启示与思考

之前看穿越网文的时候感觉作者要做大量而全面的历史调研挺不容易的,而现在有了AI的辅助后确实是容易多了。

这个实验就是个很好的展示- AI如何能够辅助历史研究和创意写作:

  • 在历史研究方面,AI能快速整合历史背景知识,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视角,并帮助发现历史事件间的潜在联系;
  • 对于创意写作,AI可以为穿越文学提供合理的技术细节,帮助构建符合历史逻辑的情节,显著降低了历史考证的门槛;

彩蛋:o1的降维打击

在实验之外,我额外测试了o1这款目前最聪明的大模型AI(因为直接参赛的话有点太欺负人了)。不出意料,其回答质量远超其他AI,展现出惊人的历史洞察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它不仅提供了完整的改革方案,还考虑到了制度保障、人才培养等配套措施,展现出超群的系统思维能力。


o1的完整回答:

以下内容基于明朝后期(约17世纪上半叶)可获得的资源与工艺水平,提供若干“实用发明”或改进思路,以帮助崇祯朝在军事、经济、民生等方面有所突破。所有发明均不涉及超自然力量,力求在当时的条件下实现。为了表述清晰,我将先给出每项发明的简介与作用,然后再提供具体制作或实现的步骤和要点。


一、改进式活字印刷与传播系统

发明简介

明代已有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但活字的版本和材料仍局限于木、陶、锡等,排版效率和耐用度不算高。可通过改进活字材料、排字架与压印装置,提高印刷效率与质量,用于更快速地传播政令、军事情报、农桑技术手册以及科举讲义等资料。

作用

  1. 更快更新、颁布政策法令,减少信息传递延误。
  2. 大量印制军事操典、火器说明书、农事手册等,提升军队与民间的知识水准。
  3. 促进读书风气,培养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国家治理与技术改进。

制作与改进要点

  1. 活字材料选择
    • 可在传统木活字、陶活字的基础上,尝试采用铅锡合金或铜合金制作金属活字。
    • 需要的原料:铅、锡、铜、锌(若有)等金属。当时冶金术虽较为落后,但制成小型金属件仍可行。
    • 工序:
      1. 在模具内刻出单字凸模(此为母模),然后浇铸金属,形成大量同一字形的金属活字。
      2. 刻模时要尽量保持字形一致,便于后续排版。母模可用铜板或极硬的铁制模具,以提升耐用性。
  2. 改进排字架
    • 设计多个活字分格抽屉或格板,按照汉字频次与偏旁部首分类,方便快速取字与归位。
    • 在木架上安装编号或标记,使排字工快速找到目标汉字。
  3. 改进印刷台与压印装置
    • 采用双螺旋杠杆或杠杆-滑轮结构的压印机:
      1. 在木质或金属基座上,固定一套双螺旋杠杆。
      2. 通过转动螺旋杆,带动压板上下移动,实现对纸张的均匀压力。
    • 印版固定在平整的木板上,排好活字后,用薄糊或夹框加以固定,再刷上油墨或水墨进行印刷。
    • 通过机械式的压印(类似欧式早期印刷机原理),可以减少人工敲打,速度和印刷质量都将有显著提升。
  4. 油墨改良
    • 用松烟加麻油或桐油煮炼以制墨,适度添加木炭粉、骨胶等以提高附着力和清晰度。
    • 保持油墨黏度适中,避免墨水反渗或结块。

二、带有简单自动供水装置的“桔槔式水车”改进

发明简介

“桔槔”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提水工具,可加入齿轮、连杆机械的概念,加以改进成半自动化的水车(或称“翻车”)。通过水流或畜力带动齿轮,连续提水,实现农业灌溉。

作用

  1. 提高农田灌溉效率,节省人力。
  2. 大规模推广后,可缓解农田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从而稳定社会和军需。

制作与改进要点

  1. 主要构件
    • 木质水轮、齿轮组件、连杆、轴、提水斗或竹筒。
    • 可以使用能工巧匠在木料上雕刻不同齿数的齿轮,并用金属包边或加固关键部位,防止磨损。
  2. 动力来源
    • 选用缓缓流动的河流或较大的溪流,利用水流自然带动水轮转动。
    • 无自然水流则可用牛、驴等畜力,通过踏轮或牵引装置带动齿轮旋转。
  3. 传动机构改进
    • 让水轮与齿轮组合在同一水平轴上,通过一组大齿轮和小齿轮的啮合,提高或降低转动速度。
    • 大齿轮和小齿轮的齿数比决定了实际转速,可根据需求在木质齿轮上设计合适齿比。
    • 将齿轮与连杆、摇臂连接,带动提水斗循环转动,把低处河水提到高处引流渠道。
  4. 安装与维护
    • 在河岸或渠边修筑牢固平台,固定水车主轴与齿轮箱,使其能稳定运转。
    • 定期更换或加固易磨损的木质齿和固定件,保持转动顺畅。

三、简易“减噪”火药制造及火铳改良(概念性改进)

注意:以下内容仅作历史与技术思路探讨,避免提供过于详尽的军事武器制造工序。此处仅示范明代已有的火器技术如何进一步优化,以提升射击精度与操作便利性。实现全新式样的强力武器受制于当时的冶炼、机械加工水平,需在实践中不断试验。

发明简介

明代的火铳、鸟铳(火绳枪)在实战中较为笨重且射击精度不高。可以通过改进火药配方、提升枪管加工工艺以及改进点火装置,提高射程与稳定性。

作用

  1. 提高火铳、鸟铳的射程与命中率。
  2. 降低火器失灵或炸膛风险。
  3.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明军与流寇、后金之间的火力差距。

改进要点概要

  1. 火药精制
    • 传统火药配比大致为硝(硝石/硝酸钾)∶硫磺∶木炭=75:10:15左右;可尝试更精细的研磨与混合,以提高燃烧效率与稳定性。
    • 加工过程注意安全,避免过热、明火或静电。
    • 通过多次筛分,使火药颗粒更均匀,燃烧更稳定。
  2. 枪管与膛线
    • 尝试在枪管内浅刻直线或螺旋纹路(膛线),提高弹丸在发射时的稳定性和精度。
    • 当时金属加工以锻打和翻卷铁板为主,也有一定铸铁工艺。可在火铳管内壁以人工刻线或铸造预留浅槽,但精度和耐用度均需较高冶炼与匠人水平。
  3. 点火装置改进
    • 原有火绳枪容易受潮或火绳不便保管,可引入“燧发原理”(当时欧洲已有),使用燧石撞击铁片产生火花点燃发火药,而不需持续点燃火绳。
    • 具体可在扳机位置安装一块带凹槽的铁片和夹持燧石的钳口,通过扳机带动撞击铁片,产生火花。
    • 大规模推广需先从少量精锐部队试点,以补齐学习、配件加工的周期。
  4. 改进产能与后勤
    • 标准化炮、铳的口径或弹丸大小,提高后勤补给效率。
    • 大量培训与集中管理军匠,建立相对固定的工场与检验制度,减少粗制滥造。

四、加强城市与关隘防御的“星形火力配置”理念

发明简介

在城池与关隘的设计中,采用更加符合火器时代特征的“星形防御”或“棱堡”理念,并非欧洲文艺复兴后才出现的专利。明代已有相应的“月城”、“半月城”等防御附属建筑,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

作用

  1. 提升城池、要塞的防御纵深与火力覆盖面。
  2. 降低对方利用死角或贴墙攻击的可能性。
  3. 结合移民屯垦等措施,在边疆要地建立更坚固稳定的防御体系。

改进要点

  1. 边角棱堡
    • 在城墙四角或重要拐点外凸出一个五边或三角棱堡,使守军的火器能侧向射击城墙根部,避免被近身破城。
    • 棱堡外围建造壕沟或坡堤,提高难度。
  2. 多道防线与缓冲区
    • 在主城墙外,修建相对低矮的外围土墙(或砖墙)与壕沟,形成多重防御。
    • 可以种植低矮灌木、埋设鹿角、拒马等,阻滞对方冲锋或骑兵突入。
  3. 合并修建火炮台
    • 在易受到攻城器械摧毁的塔楼部位,改用坚固的砖石结构,内部可放置火炮并配备火药库。
    • 注意火药库的防潮与通风,避免火药自燃或受潮失效。
  4. 交通与补给通道
    • 加强城内外交通系统设计,留有地下通道或隐蔽通路,用于快速调配兵力或补给。
    • 根据地形设计蓄水池、防火储水等设施,防御久围、火攻等手段。

五、“多轴纺纱车”与“踏板织机”在民生与军需布料上的推广

发明简介

纺织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支柱之一。传统的手工单轴纺纱效率较低,织布也以手推为主。如果能引入多轴纺纱车与踏板织机,能大幅提高纱线与布匹的产量与质量。

作用

  1. 快速生产军需服装、被褥及民用衣料,稳定后方经济。
  2. 有利于推动对外贸易和税收增长。
  3. 为后来的进一步机械化作铺垫,培养巧匠与技术人才。

关键制作要点

  1. 多轴纺纱车
    • 传统纺车只有一根纺轴,可在木架上添加多个纺轴,通过一套滑轮或齿轮带动,使多个纺轴同时运转。
    • 保证每个纺轴的牵引力一致,在车架上设置简单的涨力调节器,避免断线。
    • 在当时铁匠作坊可以加工出简单的轴承或金属零件,降低木质转轴磨损。
  2. 踏板织机
    • 相比简单的腰机或木杆手动送梭织机,踏板织机通过踩踏板来上下分开经线,使纬线的穿束更加自动化,速度更快。
    • 制作:
      1. 在木质机架中,安装两块或更多踏板,与综框相连。
      2. 踩踏板时,综框内的部分经线上升或下降,腾出梭子穿过的间隙。
      3. 手动推送梭子时更加顺畅,能够显著提升效率。
  3. 配套管理与推广
    • 选取擅长纺织的地区(如江南、湖广等地)率先试点。
    • 编写简易操作手册,通过前面提到的改进印刷技术大批量印刷,迅速普及。

结语与进一步思路

  1. 技术官营与人才
    • 可在京城或重点军镇设立类似“匠作监”或“火器局”的机构,集中优秀工匠与技术人员,形成研制、生产、培训的中心。
    • 同时重视以科举或推荐制度发掘对数学、机械、冶铸感兴趣的人才,加大对实学、格物的鼓励。
  2. 经济与后勤配套
    • 一切发明若要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稳定的经济与后勤。适度推行简化税赋、宽减商税等改革,让民间有余力去接受和实施新技术。
    • 通过漕运、海运等方式,改善物资流动与军需供应。
  3. 以制度保障技术推广
    • 发明能“扭转局势”,往往需要大规模推广和合力实施。务必通过朝廷法令与地方政策联动,确保这些改良得到支撑,而不是停留在小范围试验。

通过以上思路,既要在军事上优化火器、守城体系,也要在经济与民生上推动农业水利、印刷传播与纺织技术。只有多管齐下,用制度、人才、技术相结合,才能在明末内忧外患的动态下尽力稳定局势。祝“穿越者陛下”在历史的舞台上能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更多创造性改进,重振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