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AI当搜索引擎:一个人人都能上手的AI使用指南

最近有篇论文通过随机临床实验评估了AI大语言模型(LLM)对医生诊断的影响,其结果相对有趣:医生在使用AI辅助做诊断时,与仅使用传统电脑工具(例如搜索引擎)相比,准确率表现差异不显著(得分76% vs 74%),这是否说明AI在医疗诊断方面完全没有用?但实验中还引入了第三组纯用AI来做诊断的对照组,而这个组的诊断得分(92%)竟然显著高于前两组的准确率。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揭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专业人士没能从如此先进的AI工具中受益?

我们是否真的会用AI?

根据一篇来自纽约时报的更详细的研究报道细节中写出,研究者在阅读参与实验的医生的使用AI记录时,发现其实很多人不太会“和AI说话”,例如医生们会像使用搜索引擎一样对AI提出简单的事实性问题:”肝硬化是癌症的危险因素吗?””眼痛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只有极少数医生意识到,他们其实可以把整个病例复制粘贴给AI,请它进行全面分析。也因此,实验中只有少数医生真正见识到了AI聊天机器人能给出的既全面又智能的惊人答案。

这个例子完美地展示了很多人使用AI时的常见误区。我们习惯了过去二十多年与计算机工具的互动方式是:输入指令,获取结果。但AI并不是传统的软件工具,也不就是个更智能的搜索引擎。

此外,从我自己身边的例子也发现,有很多人试图使用过AI,但往往在最初的尝试后就感到困惑或失望,然后就放弃使用了。有人抱怨AI给出的答案太过笼统和肤浅,有人则觉得AI的答案不够准确或者说“胡说八道”。但从我自身经验来说,AI确实能从工作和生活的多方面应用上给出很好的帮助。

核心的问题其实不在AI本身能力不够强,而在于人们与之互动的方式

重新认识AI:你的新同事/伙伴(而不是搜索引擎)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调整我们对AI的认知。与其把AI看作一个高级的搜索引擎或简单的“电脑工具”,不如把它想象成一个特殊的新同事或者伙伴。这个伙伴有些与众不同:优点是它拥有渊博的知识和永远也消耗不尽的耐心,但缺点是它只有短期记忆,也就是说一旦隔一段时间再开启对话时它就会”失忆”,需要你重新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这就好比你有了一位新同事,你会怎么跟他合作?显然不会只丢给他一个模糊的任务就期待完美的结果。同样,当你要求AI帮你写一份营销方案时,光说”帮我写个营销方案”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告诉它:这份方案是给谁看的?预算范围是多少?想要什么样的语气和风格?

来看两个实际的和AI对话示例:

不太有效的对话:

1
2
3
4
5
你:帮我写一个产品介绍。
AI:请提供更多关于产品的具体信息,这样我才能帮您写出更好的介绍。
你:是一款智能手表。
AI:[给出一段通用的智能手表介绍]
你:这写得太笼统了...

更有效的对话:

1
2
3
4
你:我需要写一个智能手表的产品介绍。目标用户是25-35岁的年轻职场人,预算在2000-3000元,主打健康监测和时尚外观两个卖点。文案风格要年轻活力,长度大约300字。附件有一份我们这款手表的产品功能文档供你参考;
AI:[基于具体信息给出定制化的产品介绍]
你:好的,但能否突出一下它的睡眠监测功能?这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AI:[根据反馈调整内容]

十小时入门法:从实践中学习,关键是用起来

很多人被”提示工程”这样的专业术语吓退了,认为必须掌握复杂的技巧或者是要有计算机背景才能用好AI。但实际上,你只需要投入约10个小时的实践时间,就能建立起基本的使用直觉。一个建议是可以从你熟悉的领域开始,这样你能准确判断AI输出的质量。

一个今天就可以开始尝试的流程:

  1. 选择一个你最熟悉的工作或者生活任务;
  2. 花5分钟把任务的背景和具体要求写下来(就像你会和另外一位人类描述一样);
  3. 把这些信息完整地告诉AI;
  4. 不用期望第一次就能获得完美的结果,可以通过持续对话反馈来请AI改进和优化其答案;

发挥AI的独特优势

随着使用经验的积累,你会发现AI有一些人类同事所不具备的优势:它可以快速生成多个方案供你参考,永远保持耐心配合你反复修改,还能作为思维伙伴帮你理清思路。在写作时遇到瓶颈?让AI给出三个不同的开头。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让AI帮你分析利弊。

当然,AI也并非完美。它偶尔会产生”幻觉”——说出看似合理但实际并不准确的内容(就像人类一样!)。所以在处理重要的事实性信息时,还需要保持适度的审慎,请善用一些传统手段来做二次验证。

开启你的AI之旅

请记住:掌握AI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你只需要:

  1. 把它当作新伙伴来沟通而不是搜索引擎;
  2. 实际用起来,累积约10小时经验;

就这么简单!

今天就给自己一个小任务:找一个你最近在困扰的具体工作问题,花几分钟把问题的来龙去脉写清楚,然后去和AI聊一聊。也许你会发现,这个新伙伴比你想象的要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