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科技:为什么有了AI加持的智能眼镜依然必须先是一副好眼镜?

由于讲的正好是我很感兴趣的AI+硬件话题,推荐这篇来自泓君的硅谷101最新播客 - 《智能眼镜爆发前夜,与Ray-Ban Meta产品经理聊聊如何打造一款热门AI眼镜》,可以在喜马拉雅或者油管上搜到。其中感触最深刻的一点是 - 智能眼镜首先要是一款好的传统眼镜,在此基础上再叠加智能功能。这是个很好的点,尤其配合今天正好看到了Killian宣布取消网红级01 Light的AI硬件产品并给所有预定用户退款,改为只做软件。。。再之前还有已经”失败”的Humane Pin和Rabbit,这些例子从侧面说明:虽然看起来加了AI后硬件能做很多事情,但如果没有切实想清楚到底能提供给用户什么真实价值,是无法做出一款消费级硬件产品的

一些智能眼镜相关背景

作为Meta与Ray-Ban合作的第二代产品,自2023年9月推出以来,Ray-Ban Meta智能眼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销量便突破了百万大关,相比第一代产品取得了显著的成功。随着这个成功案例,整个智能眼镜市场正迎来新一轮的热潮。无论是在硅谷还是中国,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和创业团队正在进入这个领域。据悉,仅在中国就有超过50家公司正在开发类似产品。

为什么你需要先懂传统眼镜如何做,再来做智能眼镜

总结一些这期播客中我印象深刻的内容:

  • 嘉宾提到,和原本以为买智能眼镜的人更重视科技,更多会考虑消费电子渠道去购买的猜测不一样,实际上用户关心的问题是配镜、验光、保险覆盖等传统眼镜购买中的核心问题,因此如果能和传统眼镜销售生态系统融合是更理想的;
  • 眼镜本身作为一个特别时尚的品类,Meta通过和Ray-Ban的合作不仅能利用到对方的设计和品牌积累,还能借助其成熟的销售渠道和用户群。通过对Ray-Ban的经典款式做智能化改造,保证了产品的时尚性和舒适度
  • 另一位嘉宾提到他们公司的策略是,“离传统眼镜越近,我们未来就越安全”,因为很多用户会将智能眼镜的佩戴体验与传统眼镜进行比较。如果智能眼镜在重量、舒适度等方面与传统眼镜相差太大,用户很难接受;
  • 嘉宾们讨论了智能眼镜需要考虑传统眼镜行业的一些特点:
    • 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不同框架、颜色、镜片等)
    • 考虑不同脸型、鼻梁高度等因素
    • 保持轻量化(理想重量在20-40克之间)
    • 考虑全天候佩戴的舒适度
  • 嘉宾提到他的定价策略是基于传统眼镜行业的调研报告和用户访谈,定价上接近传统眼镜,略高一些,而不能单纯按照科技产品定价;
  • 对于中国市场,近视用户的需求尤为重要。必须在保证智能功能的同时,满足近视用户的日常佩戴需求
  • 针对Ray-Ban Meta这次的成功,嘉宾分享了两个重点:
    • 第一视角拍摄功能是其最主要的智能方面卖点,约42%的用户因此而购买;
    • AI功能虽然也有帮助,但是用户用的更多是一些“传统AI”的功能,例如查天气,大模型能带来的额外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用户教育和引导;
    • 还提到了因为Humane Pin和Rabbit做得不好,导致用户对于Ray-Ban Meta的AI能力预期降低了,反而觉得还不错…

个人总结:

眼镜这个品类,无论从功能层面还是时尚层面,都已经不用再证明自己的用户价值了,也因此有了固定的用户认知和期望值

成功的智能眼镜需要在创新和传统之间找到平衡 - 而目前在AI能力和硬件能力还没有突破临界点的时候(例如出现了真正超级小而轻,耗电量超低,完全对于佩戴体验无任何影响的摄像头),优先保证眼镜的传统价值是更重要的,请在此基础上再叠加智能吧。这样才能逐步改变用户对眼镜的固有认知,让他们接受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