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知道这些就好了!硅谷风投教父Paul Graham给高中生们的建议

译者按:这是一篇硅谷创业教父Paul Graham在2005年的好文,名字叫做“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 - 有什么是你会希望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的事情“?是他原本计划在一个高中毕业典礼上使用的演讲稿,内容还是挺不错的,推荐高中生/大学生或者是相关家长们都可以看看想看英文原版的也可以点击这里)。

我查了一些网上现有的翻译感觉质量都还不太行,所以就重新翻译了一次,并且将原来附在末尾的一些批注也整合到了正文中。尤其是在“保持上风位/Stay Upwind”这段给年轻人建议应该如何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话是个人印象最深刻的,确实属于只有过来人才能给能给出的建言。我将其总结如下:

  • 在很多中学毕业演讲中,你会听到类似“别放弃梦想”这样的建议,其潜台词是你需要现在就确定未来的工作方向,并开始倒推自己现在要开始做些什么才能一步步达到那个目标。但是作者的建议恰恰相反 - 不要对未来做任何承诺,只要看看现在有哪些选项,然后朝着能给未来能有更多选项的方向努力。换句话说,高中阶段下,只要你没有浪费时间,你在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你感兴趣的事情,增加你的选项,然后再担心你以后会选择什么
    • 例如,大学里如果选了数学专业,后续在研究生可以转为经济专业;反之,从经济专业转到数学专业就会很难;
    • 但是,如何分辨某个选项是未来能带给你更多自由度的方向呢,尤其你还仅是个高中生的时候?我的建议是寻找聪明的人和难题。当然要找到一群聪明的人并加入他们有时也并不容易,这时保险的方法是 - 选择那个更难的。如果你正在两个选项之间纠结,而其中一个给了你偷懒的理由,那么另一个很可能就是对的;

如果早知道这些就好了!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

当我提到我将在一所高中发表演讲时,我的朋友们都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 你准备对那些高中生说什么?于是我反问他们,你们希望有人在高中时告诉你些什么?他们给出的答案出奇的相似。现在,我打算分享我们都希望当年有人跟我们讲的那些话。

我要先说的是,有件事你在高中时完全不需要操心 - 你的未来打算做什么。这个问题被问得太频繁,让你以为必须对此有所准备。但成人们问这个问题通常只是为了打开话匣子而已。他们想了解你是个怎样的人,借此问题来促使你说话。他们问这个就像在海滩上戳一戳寄居蟹,好奇它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我可以穿越回高中,当别人询问我的未来规划时,我会说我的当务之急是探索有哪些可能性。你不必急于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找出你对什么感兴趣。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你得投身于那些你热爱的事物

找到你所爱之事听上去简单,但实际上却颇具挑战,部分原因是很难准确了解大多数工作。当医生并非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幸运的是,你可以通过在医院做志愿者的方式,亲眼观察真正的医生是怎样工作的。[1]

[1] 一位从医的朋友提醒说,这样还是可能得到一个误导性的印象。”谁能想到,成为医生会耗费这么多时间,长达数年的培训期间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时间,以及不断响起的传呼机会有多么令人抓狂?”

但是还有一些工作你根本无从了解,因为它们现在还不存在。我在过去十年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都不存在。世界变化很快,变化的速度本身也在加快。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制定固定的计划并不明智

尽管如此,每年五月全国各地都会响起那些标准的高中毕业演讲,它们的共同主题是:不要放弃你的梦想。我明白这些演讲者想要传达的意思,但这种表达方式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暗示你应该坚守早期制定的计划。在计算机领域,有个术语形容这种情况:过早优化。这通常预示着灾难。演讲者们更应该简洁明了地告诉大家:不要放弃。

他们其实想说的是,不要灰心丧气,不要以为自己做不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认同,你不该小看自己的潜能。那些做出伟大成就的人,常常给人以超凡脱俗的错觉。而且,大部分传记还会放大这种幻象,一部分是由于作者对他们的崇敬态度不由自主,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他们会不自觉地简化故事情节,让人觉得这些人的一生似乎是命中注定、天赋异禀的自然展开。但事实上,我怀疑如果十六岁的莎士比亚或爱因斯坦与你同校,他们虽然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也不会与你的其他朋友完全不同。

这个想法可能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他们和我们没什么两样,那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达成他们的成就。这就是我们喜欢相信“天才”概念的一个原因,它为我们的懒惰找了一个借口 - 如果这些伟人只是因为具有某种神秘的莎士比亚气质或爱因斯坦气质才能取得成就,那么我们做不到同样的事情,就不是我们的责任了。

我不是说天才不存在。但如果你在两个选项之间纠结,其中一个为你偷懒提供了借口,那么另一个很可能就是正确的

我们已经把常规的毕业致辞从“别放弃梦想”改成了“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但这个说法还需要进一步精简。确实人与人之间在天赋上有差异。虽然大部分人对这种差异的影响高估了,但它的确存在。如果我对一个只有四英尺高、梦想进入NBA的人说“只要你努力,没什么不可能”,我会觉得这句话很傻。[2]

[2] 他最可能的成功之道或许是成为一个独裁者,然后强迫NBA让他上场。到目前为止,最接近的尝试是成为劳工部长。

我们应该把毕业致辞进一步缩减为:“有着和你一样能力的人能做到的事,你也能做到;别小看了自己的潜力” 。然而通常情况下,你越是试图靠近真相,表达就越是复杂。我们将一个简洁明了(但却错误的)口号变得混乱不堪,就像一潭泥水。它不再适合做为演讲的主题了。更糟的是,它也不再能指引你的行动。有着你这样能力的人?你究竟有什么能力呢?

保持上风位

我认为解决之道是反向操作。不是从一个目标来倒推规划,而是从充满希望的现状出发,向前看。实际上,这正是大多数成功人士的做法。

按照传统的毕业致辞建议,你得设想自己二十年后在做什么,然后问自己:我现在应该做什么能达到那里?我的建议是,不要对未来做出承诺,只需审视现在手头的选项,然后选择那些能为未来带来更多可能性的路径

重要的不是你正在做什么,只要你没有浪费时间就好。重要的是去做那些能激发你兴趣、能拓宽你未来选项的事情,至于将来会选哪条路,那是后话

假设你是一位大学一年级新生,在数学和经济学两个专业之间纠结。数学能给你更多的可能性:你几乎可以从数学领域转向任何领域。如果你主修数学,那么进入经济学的研究生院会很容易,但如果你主修经济学,想要进入数学的研究生院就难多了。

用驾驶滑翔机的体验来做个类比 - 由于滑翔机没有引擎,你如果逆风飞行就会迅速下降高度。假如你被风吹得离理想的降落地点越来越远,你的选择就变得非常有限,让你感到很不安。通常来说,你会希望自己能保持在上风位(意味着在当前的选择中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在未来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方向)。所以,我建议用“保持上风位”来替代“别放弃梦想”这句话。

但是,你该如何做到呢?即使数学是经济学的“上风科目”,你作为一个高中生怎么能知道呢?

事实上,你并不知道,而这正是你需要去探索的 - 寻找聪明的人和棘手的问题。聪明的人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群体,加入他们往往是值得的。但这并不简单,因为现实中有很多假象。

对于初来乍到的大学新生而言,每个系看上去没什么两样。教授们看起来都是高智商的象牙塔居民,发表的论文对外人来说简直就像天书。然而,某些领域的论文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它们充斥着复杂的概念;而在其他领域,论文故意写得晦涩难懂,以让人误以为它们讨论的是一些重大课题。虽然这个看法可能听起来令人咋舌,但实际上已经有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在那起声名狼藉的《社会文本》风波(Sokal affair)中。当时,一位物理学家怀疑文学理论家们发表的论文很多都是看似高深实则空洞的废话,于是他故意写了一篇充满了似是而非的术语的论文,投稿给了一家文学理论期刊,结果那家期刊真的将其发表了。

最好的自我保护其实就是不断挑战难题。写小说很难,但读小说就容易多了。所谓“难”,就是指会让你感到担忧:如果你在创作过程中不担心作品可能会失败,或者在学习时不担心自己可能无法理解某个概念,那么这个挑战就不够难。真正的挑战必须伴随着未知的悬念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悲观的世界观。我是在建议你去担忧吗?没错,但这并没有听上去那么可怕。战胜担忧的过程其实是充满兴奋的。没有什么比赢得金牌的运动员们更快乐的表情了。你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开心吗?因为他们感到了宽慰。

我并不是说这是唯一的快乐之道。我只是想说,某些担忧并不像它们听起来的那么可怕。

雄心壮志

实际上,“保持上风位”就意味着“致力于解决难题”。而你可以立刻开始行动。我真希望高中时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多数人都渴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出类拔萃。在所谓的现实世界里,这种渴望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但是高中生却很少能从这种渴望中获益,因为他们被安排做的是一些假模假样的任务。回想我自己的高中时光,我曾经让自己相信,我就应该是个高中生,于是我把想要表现得出类拔萃的愿望,仅仅寄托在了取得好成绩上。

如果你在我高中的时候问我,高中生和成人有什么不同,我可能会说成人需要自食其力。但这是错误的 - 真正的区别在于成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赚钱生活只是这其中的一小部分,更为关键的是要为自己的智力发展负责

如果让我重新读一次高中,我会把它当成一份“日常工作”。这并不意味着我会在学校懈怠,将某事当作日常工作并不代表要做得不好。它的真正含义是,不让它成为定义自己的全部。我会把自己视作一个高中生活之外还有其他追求的人,就像那些白天当服务生晚上追梦音乐的人一样。[3] 而在我不忙于这份“日常工作”的时候,我会去尝试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3]日常工作就是那种为了缴纳账单,维持生计而不得不做的工作,它让你能够有空余时间去做真正热爱的事,比如参加乐队或是研究相对论。

将高中视作一份日常工作,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更加容易获得好成绩。如果你把课程当成一种游戏来玩,即便这些课程看起来毫无意义,你也不会感到灰心丧气。

不管你的课程有多么让人头疼,为了进入一所像样的大学,你都需要在这些课程中取得好成绩。而这是值得去做的,因为现在的大学是当代许多聪明人才聚集的地方。

当我问别人他们对高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时,几乎所有人都给出了同样的回答:他们浪费了太多宝贵的时间。如果你好奇现在的你正在做的哪些事情将来你可能会最后悔,那么这很可能就是答案。[4]

[4] 第二个最常见的遗憾是,他们过于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尤其是在意其他人的目光和评价

在这里,他们说的“其他人”,我觉得实际上是指那些并不相干的人。成年人其实也很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们,但他们能更有选择性地决定重视哪些人的观点。

比如,我就只在乎大约三十位朋友的想法,其他所有人的看法对我来说几乎没有影响。但在高中,你的同龄朋友是由年龄和地理位置这些偶然因素决定的,而不是你出于对他们判断力的尊重自己挑选的。

有人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高中生还没有能力做成一番事业。但我不这么认为。你感到无聊就是明证。你在八岁的时候可能不会感到无聊。当你八岁时,人们称之为“玩耍”而非“闲逛”,但其实是一回事。我在八岁时很少感到无聊,只要有个后院和几个伙伴,我就能玩上整天。

我现在明白了,之所以在初中和高中觉得一切都变得乏味,是因为我内心渴望着新的挑战和变化。童年的新奇感正在逐渐消失。

我并不是在说你就不该和朋友们一起玩耍了——变成一个只知道工作、毫无幽默感的小机器人。其实,和朋友们一起闲逛就好比是吃巧克力蛋糕。你若是偶尔品尝,会觉得更加珍贵和愉快,而非每顿饭都只吃蛋糕。不管你有多爱巧克力蛋糕,连续三顿都吃它,你肯定会感到恶心。这种感觉,就是高中时期那种心理上的不适。[5]

[5] 浪费时间的秘诀就在于寻找分心的事。如果周围没有东西让你分心,大脑很快就会意识到你其实什么都没做,这时候你会开始感到不自在。想要知道自己对各种分心的东西有多上瘾吗?试试这个小实验吧:找个周末的时间,静静地坐下来,只管想事情。你可以准备个笔记本记录下所思所想,但别的什么都不行——朋友、电视、音乐、手机、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网络、游戏、书籍、报纸或杂志。大部分人在一个小时之内就会强烈地渴望得到些什么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你可能会想,我们不止是要取得好成绩,还要参加课外活动。但你心里清楚,这些活动有多少是形式主义的。为慈善机构募捐固然是好事,但这并不难,也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什么。我所说的”完成了某事”,是指学会如何写作、如何编程、了解前工业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或者如何现场绘制人脸等。这些才是有深度的学习,但它们往往不会直接体现在大学的申请表上。

升学游戏的弊端

把自己的人生设计得只为了考进大学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那些评判你是否能够进入大学的人并不具备足够的洞察力。在绝大多数大学里,决定你能否入学的并不是教授们,而是招生官,而他们的智力远远不如教授。他们就像是智力界的中士,无法真正评估你的智慧 - 预科学校的存在就是一个明证。

很少有家长愿意花大价钱让孩子上一所对提高大学录取机会毫无帮助的预科学校。预科学校也公开表示提高学生的录取机会是他们的目标之一。但这其实意味着他们在操纵招生流程:他们能够让同一个孩子,在招生官看来,比他要是上了本地公立学校显得更有吸引力。[6]

[6] 我并不是说预科学校的唯一作用就是迷惑招生官。他们通常也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但想象一下这个情景:如果预备学校提供的高质量教育对孩子进大学实际上微乎其微地起了负面作用(比如只有0.001的影响),还会有多少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那里去呢?

有人或许会辩称,上了预备学校的孩子因为学得更多,所以他们是更合适的大学候选人。但实际证据并不支持这个观点。即便是最好的高中所学的内容,和在大学里学到的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公立学校的孩子们进大学时可能稍微有点不利,但到了大二,他们就开始赶上来了。

(我的意思不是说公立学校的孩子比预科学校的孩子更聪明,我只是说在任何特定的大学环境中是这样。如果你认同预科学校真的能提高孩子们的大学录取机会,这一点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现在你们大部分人可能觉得自己的生命目标就是变成一个光鲜亮丽的大学申请者。但这实际上意味着,你们正在为了迎合一个如此机械化的升学系统来设计自己的生活,这个系统甚至能养活一个专门以规避它为生的行业(例如上面提到的预科学校行业)。难怪你们会变得如此愤世嫉俗。你们感受到的失落感,与那些制作低俗真人秀或者烟草行业的高层是相似的。而且这份“工作”并不会让你们拿到很多钱。

那么你该如何是好?你绝对不应该选择反抗。这正是我当初所做的,而且这是个错误。我没有完全意识到我们面临的是什么,但我能感觉到这里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选择了放弃。明明这个世界这么糟糕,我为何还要努力呢?

当我发现我们的一位老师居然自己也在用克利夫笔记(Cliff’s Notes,是一系列学习重点摘要书籍)时,这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拿到好成绩根本毫无价值。

现在想来,我的做法真是愚蠢。这就像足球场上被犯规,然后说:“嘿,你犯规了,这不公平!”接着愤愤地离场一样。犯规在比赛中难免发生。当你遇到犯规时,关键是要保持冷静,继续比赛

社会把你推到这个局面,无疑是对你的一次“犯规”。没错,正如你所猜想的,你在课堂上学到的许多知识的确是无用的废话。而且,正如你所怀疑的那样,大学的招生过程基本上就是一场表演。但和许多犯规一样,它们通常是无意的。[7]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继续参与游戏。

[7] 社会为什么会对你这样“犯规”呢?主要是出于漠不关心。简单地说,没有任何外力在推动如何让高中教育变得更优秀。空中交通控制系统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如果不这样,飞机就会相撞。企业必须保证服务质量,否则他们的顾客就会转投竞争对手。但如果你的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并不会导致飞机坠毁,学校也没有所谓的竞争者。高中教育本身并不是恶意的;它是随意的;然而,随意往往也意味着糟糕。

反抗和顺从一样愚蠢,两者都是让别人告诉你该做什么来定义自己。我认为,最好的策略是找到一个平衡点 - 不要只是盲从,也不要完全拒绝。你可以把学校当成一份日常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说,它实在是相当不错的。你下午三点就可以下班,甚至在那儿还能做自己的事情。

好奇心

那么,你真正应该做的工作是什么呢?除非你是莫扎特这样的天才,首先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问题答案 - 有哪些伟大的事业值得你去投身?在哪里可以找到那些充满创意的人?更重要的是,你对什么感兴趣?“才能”这个词容易让人误解,因为它似乎指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然而,最强大的才能其实是对某个问题有无尽的兴趣,而这种兴趣通常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这个想法在流行文化中以“激情”之名传播开来,但已经走样了。我最近看到一则招聘服务生的广告,他们声称想要那些对“服务有激情”的人。但真正的情感不可能是人们对于服务工作能够拥有的。而且用“激情”这个词来形容它是不恰当的。一个更合适的词是“好奇心”。

孩子们生来就充满了好奇心,但我所说的好奇心与孩子们的那种形式有所不同。孩子的好奇心广泛而浅薄 - 他们对所有事物都随机地提问“为什么”。而在大多数成年人身上,这种好奇心往往完全枯竭了。这是必然的,因为如果你对所有事物都持续提问,你就无法完成任何事情。但对于那些有抱负的成年人,好奇心并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加专注而深刻。原本的泥潭变成了深深的井。

好奇心让工作变成了娱乐 - 对爱因斯坦而言,相对论不是一本充满难题、需要为考试死记硬背的书籍。它对他来说是一个未解之谜,他正尝试去解开。因此,对他来说,发明相对论可能远比现在有人在课堂上学习相对论要来得轻松愉快。

你在学校里可能得到的一个最危险的错觉是,做出伟大的成就需要极度的自律。大多数科目都以极其乏味的方式教授,学习它们似乎只能依靠自律来强迫自己。因此,当我在大学早期读到维特根斯坦的一段话,他说自己没有自律,从未能够拒绝自己任何东西,连一杯咖啡都不行时,我感到非常惊讶。

我认识一些做出杰出工作的人,他们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们几乎没有什么自律性。他们都是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几乎无法让自己去做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其中一个人至今还没寄出自己婚礼上一半的感谢卡,那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还有一个人的邮箱里堆积着26,000封未读邮件。

我并不是在说你可以完全没有自律。你可能需要的自律程度差不多等同于你用来激励自己去跑步的那种自律。我常常不太愿意去跑步,但一旦开始,我就真的能享受其中。如果我有几天没跑步,我就会觉得身体不适。那些做伟大事情的人也有相同的感受。他们知道如果他们不投入工作就会感到难受,他们拥有足够的自律让自己坐到工作台前开始行动。但一旦开始,兴趣就会成为主导,自律就不再是必要的了

你觉得莎士比亚在创作时会咬紧牙关,勤奋不懈地努力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吗?当然不是。他是在享受创作的乐趣。这正是他的作品之所以卓越的原因。

如果你想要做出伟大的成就,你所需要的是对一个有潜力的问题深深的好奇心。爱因斯坦的关键时刻就在于他审视着麦克斯韦方程时心想,这些究竟在讲述着什么?

找到一个能够产出成果的问题可能需要多年时间,因为要弄清楚一个学科的实质往往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数学为例,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不喜欢数学,但是你在学校里学的那种被称为“数学”的枯燥乏味的东西,和数学家所做的活动完全不是一回事。

伟大的数学家G. H. Hardy曾表示,他在高中时期也不喜欢数学。他学数学只是因为相比其他同学,他在这方面做得更好。直到后来,他才意识到数学其实很有趣——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提出问题,而不再只是机械地给出正确答案

我有一个朋友,以前总是抱怨他不得不为学校写论文时,他妈妈总是这样劝他:找个办法让写作变得有趣。这正是你需要做的:找到一个问题,让这个世界因此变得有趣那些做出了伟大事迹的人和其他人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但他们能够察觉到一些奇怪且极具魅力的细节

而且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智力领域。亨利·福特的挑战性问题是:为什么汽车非得是奢侈品?如果我们将它们视作普通商品,会发生些什么呢?弗朗茨·贝肯鲍尔的问题则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得严格守着自己的位置不动?为什么防守球员就不能也射门得分呢?

现在该做什么?

如果寻找到一个伟大的问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那么你现在,在十六岁时,应该怎么办呢?你应该朝着发现问题这个方向努力。伟大的问题不会一蹴而就,它们是在你的大脑中逐渐形成的。而让问题得以形成的,就是经验的积累。因此,发现伟大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刻意去寻找——不是漫无目的地思索,我要做出什么伟大的发现?这是你无法回答的;如果能回答,你早已做出发现了。

要让一个伟大的想法在你脑海中显现,方法并不是去追寻那些想法,而是在你感兴趣的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并在此过程中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以便让那些伟大的想法得以落地生根。爱因斯坦、福特和贝肯鲍尔都遵循了这样的方法。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就像钢琴家对键盘一样熟悉。因此,当他们觉察到某些异常时,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去注意到它。

要怎样投入时间,又应该在哪些事上呢?简单地选择一个你认为有趣的项目就可以了:或是掌握一门知识,或是制作一件物品,或是解答一个问题。选一个你一个月内就能完成的项目,而且要确保你有能力把它做完。选择一些足够有挑战性来拓展你的能力的事情去做,但一开始不要太过分,只需要稍微挑战一下自己就好。如果你在两个项目之间难以抉择,就选择那个看起来最有趣的。如果一个项目失败了,就换一个继续尝试。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它像内燃机一样自给自足,每个项目都能催生出下一个项目。(这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

如果为了学校做一个项目会限制你或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份工作,那么最好不要那样做。如果你想的话,可以邀请你的朋友们一起参与,但不要太多人,只有当他们是可靠的伙伴时才行。朋友们可以给你提供道德支持(很少有公司是一个人独立创立的),但保持秘密也有它的好处。秘密项目总有种让人愉悦的感觉。而且你还可以承担更多风险,因为如果你失败了,没有人会知道。

如果你的项目看起来并不直接通向你的目标,也不必太过担心。实际上,人生的道路远比你想象的要曲折得多。所以,就让你的项目来引领你的道路吧。最关键的是,对于你所做的事情感到兴奋,因为正是这种热情让你不断学习成长

也不要忽略那些似乎不够高尚的动机。其中一个最有力的驱动力就是想要在某件事上超越别人。Hardy 表示正是这种欲望激励他开始了他的旅程,而我认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愿意承认这一点。渴望去做些被禁止的事情或了解些不被允许知道的知识,也是一个强大的激励因素。与此紧密相关的是进行一些大胆尝试的欲望。比如,十六岁的孩子通常不会去写小说。所以如果你敢于尝试,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你人生账本上的加分项;即使你彻底失败了,你也只是没有超出人们的预期而已。[8]

[8] 接着我们不得不提到金钱。在高中时,金钱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你能做的事情有限,而且人们对此也不大感兴趣。但是,很多伟大的创造确实是出于赚钱的目的。Samuel Johnson 曾说:“只有傻瓜才会不为了金钱而写作。”(许多人希望他只是在夸大其词。)

要警惕糟糕的榜样,尤其是那些让你找借口偷懒的。记得我高中时,喜欢模仿那些知名作家写“存在主义”短篇小说。我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装模作样地想显得深奥。写这样的故事比写有趣的小说要轻松得多。我当时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个危险的迹象。而且说实话,我写的故事自己都觉得无聊;真正让我兴奋的,是想象自己能写出像那些名家一样严肃、有深度的作品。

现在我有了足够的阅历,我明白了那些所谓的名家其实并不怎么样。许多出名的人都是这样;从短期来看,一个人工作的质量仅仅是成名的一小部分。我本不应该那么在意做一些“看似酷炫”的事,而应该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毕竟这才是真正通向酷炫的道路。

在很多项目中,有一个关键的部分是找到好书。大多数书籍质量都不高,教科书也几乎无一例外。[9] 所以,不要认为离你最近的某本书就能教会你所需的知识。你需要主动去寻找那些罕见的好书。

[9] 即便是大学教科书,质量也大多不尽人意。等你上了大学,你会发现(只有极少数例外)这些教科书并不是由该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撰写的。编写大学教科书是一项苦差事,通常是那些急需金钱的人才会去做。之所以苦差,是因为出版商的控制太过严格,而几乎没有什么比在一个不懂你在做些什么的人的密切监督下工作更糟糕的了。而且,这种现象在高中教科书的制作中似乎更为严重。

重要的是要走出去,亲自去做一些事情。不要坐等知识来敲门,要自己去寻找学习的机会

你的人生不需要被招生官所塑造,它可以由你内心的好奇心来定义。对所有有雄心壮志的成年人来说都是这样。你现在就可以开始,实际上,你甚至不需要等到自己成年。你的内心没有一个魔法开关,等你到了某个年龄或者从某个学校毕业就会突然打开。当你决定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时,你就已经开始成为成年人了。这一点,任何年龄都可以做到。[10]

[10] 老师总是教导你们要表现得像成年人。我在想,如果你们真的照做了,他们会高兴吗?你们可能行为吵闹、缺乏条理,但跟成年人相比,你们实际上很顺从。如果你们真的开始表现得像成年人,那就好像是一群成年人的灵魂突然转移到了你们的身体里。试想一个FBI特工、出租车司机或记者,如果被告知他们需要请求允许才能上洗手间,并且一次只能一个人去,他们会是什么反应。更不用说那些你们要学的东西了。如果一群真正的成年人突然发现自己被困在高中,他们首先会做的就是成立一个工会,并与校方重新协商所有的规则。

这可能听起来有点像空话。你可能会想,我还只是个小孩子,没有自己的收入,必须住在家里,整天都得听从大人的吩咐。然而,你要知道,大多数成年人也面临着同样沉重的约束,但他们还是设法做成了很多事情。如果你觉得童年时期有太多限制,想象一下为人父母会是怎样的体验。

成年人和高中生之间唯一真正的不同在于,成人明白他们得把事情做成(get things done,承担责任,处理问题),而高中生则可能还没有这种自觉。大多数人直到参加工作后才会有这样的意识。但我现在就把这个秘密告诉你。所以,行动起来吧。你们有机会成为第一个回首高中时光不后悔自己虚度年华的一代。

英文原文链接:What You’ll Wish You’d Kn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