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们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 如何用“刻意训练”来让自己快速在某个领域成为“高手”?

核心观点:

  • 正如古话所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如果一定要将天才们的成功总结一个公式,应该是一个包含了出身、家境、运气和经历等多种因子在内的综合产出
  • 天才们(例如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这一级别的)的成功无法复制。因此很多成功学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试图通过研究这些天才的发家路径的传记总结类型,读了也没有什么用
  • 但是,如果你的要求只是在某个领域获得还不错的成绩,或者是快速掌握一门技能,只要相关资质不是太差,配合上适当的练习方法,“个人努力”这个因子也能发挥很大作用

这篇文章主要的参考书目来自下面这两本书:

  •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之前还写过《引爆流行》和《眨眼之间》等畅销书;
  • 《万万没想到》,作者:万维钢,得到app的头牌之一;

《异类》这本书的名字英文是Outliers,这个词其实是个统计学上的常见概念– 如果在一批收集和观测到的数据点中,发现有少数几个和大组偏离得格外远的,这些就被称为异常值outliers,也就是小概率事件。顾名思义,这本书的主旨是将那些成功的天才都划分到“异类”下,而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都是小概率事件,无法找到规律来简单复制。

图片

2009年出版后,此书最被广为传播的一个点应该就是“10000小时”理论。我来先简单总结一下《异类》中的两个印象深刻内容 – 马太效应和一万小时法则:

马太效应 – 出生日期就能决定你是否成功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音 25:29》

如果我们将加拿大最优秀的冰球运动员的出生日期放到一起进行查看,会发现一个规律 - 1月至3月出生的球员比例为40%,4月至6月出生的球员比例为30%,7月至9月出生的球员比例为20%,10月至12月出生的球员比例仅为10%。类似的情况也在足球运动中能被找到,很大一部分的职业球员都是在上半年出生的,尤其是1-3月。这种情况的原因你认为是下面的那个可能呢?

  1. 1-3月出生的星座天然有更好的运动神经
  2. 因为在寒冷的冬天出生,这些孩子天然在心肺和血氧方面有优势
  3. 喜欢冰球/足球运动的父母更喜欢在春季怀孕
  4. 以上都不对

正确的答案是D,其中道理很简单。在加拿大,冰球联赛法定的注册时间是1月1日(青少年足球联赛的情况也是类似),这意味着,一个9岁的男孩必须是在1月1日之前满了9岁,才可以进入9岁以上冰球联赛。也就是说,一个在1月2号就已经10岁的男孩,他可以参加联赛,而在同一年的12月份之前还没有满10岁的男孩,却还不能加入联赛。同时由于这个年龄正是青春期发育的黄金时期,12个月的差距会给他们的体质有较大影响,因此这些1-3月出生的小朋友从冰球运动的起点上就占了相对优势,而且随着这些优势导致他们整体表现更好 – 教练们会在这些孩子们身上投入更多资源 – 这些孩子们获得更多的高质量比赛机会,最终一步步正向循环滚动形成马太效应,使得1-3月出生的这批人比10-12月出生的的同龄人在冰球运动上产生压倒性优势。

一万小时法则 – 如果想在某个专业领域获得成就,需要投入至少10000小时的训练才能成功

《异类》这本书中列举了披头士乐队和比尔盖茨的例子来说明他们都是因为在专业领域上训练了超过一万小时,才有了后面的成功。而且这本书出版后有人将这个理论在采访中去询问比尔盖茨本人是否认同,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针对比尔盖茨是如何获得自己在编程方面的一万小时,作者在跟踪了他的少年时代后,认为他至少是遇到了9件机遇:

* 首先值得庆幸的是,盖茨被送到了湖畔学校。在1968年,世界上能有多少中学拥有分时系统的计算机终端?

* 第二件幸运的事,便是湖畔中学的母亲俱乐部(一个主要由学生妈妈们组成的支持团体)能够为学校计算机的运作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那时的光买计算机终端还不够,而且需要购买联机使用时长的);

* 第三件幸事,是资金快耗尽的时候,刚好有位父母在名为C-Cubed的电脑公司工作,而公司刚好需要找人在周末测试他们的程序,并且从周末做到周日晚上都行;

* 第四件幸事,是盖茨遇上了一家名为ISI公司刚好需要人手帮他们开发工资单程序;

* 第五件幸事,是盖茨住的地方离华盛顿大学很近,从家里到华盛顿大学只需要步行就行。

* 第六件幸事,是刚好在凌晨三点到六点之间,在华盛顿大学可以免费上机;

* 第七件幸事,是TRW—一家跨国公司——刚好雇用了巴德·彭布罗克;

* 第八件幸事,是彭布罗克知道,能够解决面临当前特殊问题的最好的程序员,是还在中学里的比尔盖茨;

* 第九件幸事,是湖畔学校允许他的学生在春季就读时间内,到离学校数里之外去编程。

也就是说,除了比尔盖茨本人确实天生就有天赋以外,还是因为遇到了上面这些巧合,才最终积累了一万小时的编程时间,跑在了大量同龄人的前面,而且还是在个人电脑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夜。因此《异类》中提到的比尔盖茨的例子的重点我认为反而不在于这个一万小时的训练,而依然说明是时势+机遇造就了天才

再补充一点书里没有提到的信息,大家可能之前读过这段毒鸡汤 - “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我查了一下这个信息不实,但是相差也不远。实际上比尔盖茨的母亲Mary Maxwell Gates出生于殷实的银行家家庭,嫁给了一位律师老公,并且成为了一家名为United Way的慈善组织的首位女性总裁,当时正好IBM的总裁John Opel也在这个董事会中。当提到1980年的那张最后成就了微软的核心订单– IBM同意向微软支付MS-DOS的授权费用(还是非独家)时,确实是Mary Maxwell Gates向John Opel提起了儿子的公司,而John Opel回去后向其他IBM高管提到了微软,才促成了这笔交易。

另外如果有兴趣做延展阅读的话,可以推荐一下Nexflix去年推出的这部名为《解码比尔·盖茨》(Inside Bill’s Brain: Decoding Bill Gates)的纪录片,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比尔盖茨的妈妈对他的成功还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以至于有网友调侃说这部纪录片可以改名为《我有一个好妈妈》…

图片

通过正确的“刻意训练(deliberate practice)”,还是能大大提升你成为特定领域的“高手”的概率

不过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如果相信前文的结论,既然命和运都已经无法改变,是不是就完全不用努力了呢?这里我总结的观点是 - 如果你的要求是在某个领域成为“高手”(而不是要达到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这些“天才”的高度),只要相关资质不是太差,配合上“刻意训练”,“个人努力”这个因子也能发挥很大作用。那么具体如何进行“刻意训练”呢?请参考万维钢老师从《剑桥专业知识与专家技能手册》中总结出来的下述四点原则:

1. 只在“学习区”训练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训练者的“学习区”内进行才能达到提升技能的效果。

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一旦你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这要求你不断从自己的“舒适区”跳出来去学习新的东西,还是挺有挑战的。

书中引用了这么一个例子:

乔布斯临死前,华尔街日报记者沃尔特·莫斯伯格曾经采访过他一次。那个时候,全世界包括乔布斯本人,都知道他很快就要死了。这时候的乔布斯是个什么状态呢?

莫斯伯格写道:在进行了肝移植手术后,尽管仍在家中静养,但我依然受邀前往他的家中。尽管我很担心他的身体,但在他的坚持下,我们还是走向了附近的公园。他解释道,他每天都会出来走走,而且每天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更远的目标,今天的目标就是附近的公园。我们边走边谈,他突然停了下来,看起来情况不妙。我恳求他回家,还特意告诉他,我不懂心肺复苏,因此第二天的报纸上可能会有这样的标题:《无助的记者导致史蒂夫·乔布斯命丧街头》。

但他却笑了,并拒绝了我的要求。

停了一会儿后,他继续走向公园。

2. 把要训练的内容拆分成小块,然后进行大量重复训练;

“重复就是力量”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最初遇到不会的事情的时候,都是通过重复做几次后慢慢上手的。例如在美国有一家名为“害羞学院 THE SHYNESS INSTITUTE”的非盈利研究机构专门给害羞的人提供“社交健身计划(Social Fitness Training)”,就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进行社交对话训练,最初是在房间内集体对话,角色扮演,到后面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人去搭讪。

在体育和音乐领域的专业训练中,也很强调“分块”练习的方法。就是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曲子拆解成为很多小块,然后一块块地进行反复练习,因为只有慢下来后才能感知到技能的内部结构和更好发现自己的错误。

3. 在训练过程中能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世上最优秀的运动员,例如高尔夫球球手或者网球顶级选手,他们的比赛水平肯定远超过自己的教练,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请教练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教练能从旁观者角度提供即时反馈。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进行刻意训练的过程中你需要一套能够给你及时反馈的系统,无论是通过机器自动反馈或者找老师和教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自己的某个动作做得好还是不好,从而第一时间进行改进。切记不要只是自己埋头训练,这样你可能在错误的路径上越走越远。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是有心理学家曾经对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美国大学篮球教练进行过观察,甚至记录下了他对球员说过的每一句指令。结果发现,这些指令中的75%是纯粹的信息反馈。他的这些反馈基本都是一个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演示一遍刚刚球员的错误动作,再演示一次正确动作。

4. 训练时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

最后,如果希望最大限度发挥“刻意训练”的效果,请记住在训练时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也就是需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意识,用类似激光笔的光束一样聚焦去直指想要解决的问题所在。

提出“刻意训练”这个概念的学者K. Anders Ericsson曾经做过一个针对哪些因素能预测大学生后续学习成绩的专项研究,发现除了“过往成绩”以外,“学习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被打扰环境中单独学习。

针对成年人也是一样,很多时间管理的技巧中都会提到,每天都可以预留一些不被打扰的工作和学习时间来处理重要的工作和学习内容,这意味着关闭掉那些一直闪动的聊天窗口提醒和手机消息通知,你会发现自己的效率在这种环境下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