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Top 100+ 客户名单全解析:谁在用万亿 Token 押注 AI?
在最近的开发者大会上,OpenAI 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公布了其 Top 100+ 客户名单。其中,超过 30 家公司的 Token 消耗量突破了 1 万亿(1T)大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按 GPT-4o 的定价粗略估算(假设 4:1 的输入/输出比例),这些头部客户的年消费可能高达:
- 1T+ Tokens (30家):总计约 9,000 万美元;
- 100B-1T Tokens (70家):总计约 3,150 万美元;
- 10B-100B Tokens (50+家):总计约 200-300 万美元;
- 合计:超过 1.2 亿美元!
这个数字说明:对于这些公司而言,AI 已不再是创新实验室的“玩具”,而是深度融入核心业务的“水电煤”。
我分析了一下这份名单,整理了其中的几点关键洞察。
(注:名单按字母排序,非用量排名,且可能并不完整。)
趋势一:B2B 与开发者工具,AI 商业化的绝对主场
最显著的信号是:100 家公司中,超过 75% 集中在 To B 和开发者服务领域。
- 企业软件巨头全面拥抱: Salesforce (CRM)、Zendesk (客服)、Shopify (电商)、Asana (项目管理)、Datadog (监控) 等传统巨头悉数在列,将 AI 能力注入其成熟产品线。
- 新一代企业工具崛起: Glean (企业搜索)、Retool (低代码)、Ramp (支出管理) 等独角兽,正在用 AI 重新定义企业效率。
- 开发者:第一批被 AI 全面重塑的“超级用户”: 超过 25 家公司专注于服务开发者,AI 正在对软件开发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性重构:
- 代码编写:JetBrains, Cognition (Devin), Cursor
- 代码审查:CodeRabbit (两年估值5.5亿美元)
- 终端优化:Warp.dev
- 低代码/无代码:Retool, Superblocks
- ML/AI 工具链:Weights & Biases, HuggingFace
- 数据与监控:Datadog, Databricks, Databook
- 模型路由:OpenRouter
相比之下,纯粹的 To C 产品不超过 15 家,主要集中在 Duolingo、Perplexity 等少数明星公司。这表明,目前 AI 最清晰的付费场景和商业模式,建立在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价值之上。
趋势二:“二级放大效应”,企业基础设施的惊人杠杆
榜单中有一类特殊角色:它们不直接服务大众,而是为成千上万的企业提供基础设施。
- Glean:企业 AI 搜索平台,连接上百个企业应用。其年收入已超 1 亿美元,估值 72 亿美元。
- Retool:低代码平台,服务超 10,000 家企业快速构建内部工具。
- Fathom:AI 会议助手,为海量会议提供免费转录和总结。
这些公司的特点是,它们的每一次 API 调用都服务于背后庞大的企业客户网络。当一个拥有 1000 名员工的企业使用 Glean 进行搜索时,背后可能触发数千次 AI 调用。这种 “二级放大效应” 使得它们的 Token 消耗量呈指数级增长,成为 OpenAI 的超级客户。
趋势三:垂直行业深度渗透,从“锦上添花”到“核心业务”
在 100B-1T Token 消耗档位,垂直行业的深度应用开始规模化,AI 正在解决高度专业化、强监管领域的核心痛点。
- 医疗健康:Suki AI (融资9500万美元) 的 AI 助手让医生文档记录时间减少 72%;Abridge 和 Doximity 也在用 AI 变革临床文档和医患沟通。
- 保险行业:Powerbroker AI 成立仅两年,就通过 AI 帮助保险经纪人自动化保单审查、报价比较等繁琐工作,实现业务规模化。
- 法律行业:Harvey (红杉领投) 为律师提供 AI 副驾驶,高效处理案例研究和文件起草。
这些领域的共同点是高价值、高复杂度、ROI 清晰。AI 在此不再是边缘辅助,而是直接切入核心工作流,创造巨大商业价值。
趋势四:AI 原生 vs. 传统巨头,两种模式并行
榜单清晰地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 AI 采用模式:
- AI 原生公司 (AI-Native):如 Cognition、Perplexity、Harvey,它们将 OpenAI 模型作为产品的核心引擎。没有 AI,产品便不复存在。它们的 Token 消耗与用户增长直接挂钩,往往是融资充足的独角兽。
- 传统企业 (AI-Integrated):如 Salesforce、Notion、Shopify,它们将 AI 作为增强功能融入现有产品。AI 是为了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而非业务本身。它们的 Token 消耗相对可控,决策也更为战略性,通常由高层领导直接推动。
这标志着 AI 应用已从“尖刀突破”发展到“全面渗透”。一个有趣的现象是,1T+ Token 档位中 AI 原生公司占比更高,而传统企业则更多在 100B-1T 档位进行规模化集成。
趋势五:“卖铲子”的生态位,AI 基础设施的多层嵌套
榜单中大量公司本身就是“帮助别人使用 AI 的工具”,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嵌套生态。
- 模型与工具链:HuggingFace, Weights & Biases
- API 基础设施:OpenRouter
- AI 硬件制造商:Cerebras, Tenstorrent, 甚至 NVIDIA。
最值得玩味的是 Cerebras 和 NVIDIA——这些制造 AI 芯片的公司,自己也是 OpenAI 的大客户。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OpenAI 构建的不仅是一个产品,而是整个 AI 生态都依赖的基础设施层。即使是生态最底层的硬件制造商,也无法脱离其 API 进行产品演示、性能测试和客户支持。
趋势六:YC 生态集体爆发,验证“AI 即基础设施”
YC 孵化的公司在榜单中占据了惊人比例,包括 Fathom、Retool、Cognition 等。YC 擅长培养解决真实痛点的 B2B 公司。在 AI 时代,创业公司不再需要从零构建模型,而是可以站在 OpenAI 的肩膀上,专注于应用创新。
这种 “基础设施即服务” 的模式极大地降低了 AI 创业门槛,解释了为何众多年轻公司能迅速成长为 OpenAI 的大客户,也印证了 YC 对 AI 趋势的精准判断。
“缺席者”的信号:AI 渗透的边界在哪里?
有时,谁不在场比谁在场更能说明问题。榜单中一些行业的明显缺席,揭示了当前大模型商业化的边界:
- 传统工业、能源、汽车:由于数据安全、合规要求和决策周期长,这些重资产行业仍在观望?
- 大型金融机构:除少数 FinTech 公司外,传统银行、保险巨头因严格的金融监管和数据风险控制而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私有化部署?
- 大型旅游、电商平台:可能因使用其他渠道(如Azure)、自研系统或选择不公开而缺席。
这些缺席表明,当前大模型的商业化主要由科技和信息产业驱动,向传统行业的全面渗透仍需时间。
有趣的“离群点”:榜单中的惊喜与特例
除了主流趋势,榜单中还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玩家”,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 学术与政府机构的前沿探索:
- 哈佛大学的出现,说明顶级学术机构已在规模化部署AI,可能用于科研数据分析、教学辅助甚至行政管理。今天的学术实验,往往是明天的商业应用。
- 新加坡政府科技局 (GovTech) 是榜单上唯一的政府机构,展示了其在数字政府和公共服务AI化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
- 会议助手成为高频刚需场景:
- Fathom 和 Read AI 两家会议记录工具同时上榜,印证了这是一个跨行业、高频次的通用痛点。全球每天数百万场会议的转录和总结需求,足以撑起一个巨大的Token消耗市场。
- 个人与小型团队的惊人能量:
- Every,一个小型媒体和newsletter平台,消耗量竟也超过100亿Tokens,表明他们可能深度整合了AI写作助手。
- Vineet Rao 和 Will Cohen 作为个人开发者上榜,证明了“一人公司”或小型独立项目同样有机会构建出产生巨大AI调用量的成功产品。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总结:一张 AI 重构产业的热力图
这份 Top 100+名单描绘了一个正在快速成形的 AI 应用生态:
最明确的趋势:
- B2B 与开发者工具是主战场,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 “二级放大效应” 驱动企业基础设施消耗惊人 Token;
- 开发者工作流正在被 AI 全方位重构;
- 垂直行业应用(医疗、法律、保险)已进入规模化阶段;
- AI 原生公司与传统巨头并行,共同推动 AI 落地;
隐藏的门槛与未来的机会:
- 规模化有资本门槛:万亿级 Token 消耗背后需要数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或营收支撑;
- 传统行业的渗透是下个蓝海:工业、金融、政府等领域的缺席,既是挑战,也预示着巨大的市场空白;
使用量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宣言。它反映了一家公司对 AI 的投入决心、创新能力和未来赌注。这份名单,就是一张 AI 重构产业的实时热力图。榜上有名者,已用真金白银投票;而榜上无名者,则需要思考,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