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人”到“管AI”:前Facebook VP分享决定你未来成败的5个思维转变

AI将如何重塑我们的工作、职业乃至整个社会?这个问题正盘踞在每个人的心头,带来普遍的好奇与焦虑 - 我们担心自己的技能是否会过时,传统的职业路径是否依然有效。

当我们向那些站在变革最前沿的人寻求答案时,得到的观点往往出乎意料。本文来自最新一期Lenny’s Podcast对Julie Zhuo的深度访谈,其中提炼出了五个最具颠覆性的管理法则。Julie Zhuo不仅是前Facebook设计副总裁和畅销书《经理的养成之路》的作者,也现任AI数据分析公司Sundial的联合创始人。她的视角横跨了大型科技巨头和前沿AI初创公司,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工作的蓝图。

法则一:AI让每个人都成为“管理者”

传统观念里,“管理”是少数人的职责。但在Julie看来,AI时代正在将每个人推向管理者的角色。她用一个经典的管理框架解释了这一点:任何管理工作的核心都围绕着三个杠杆 - **目标 (Purpose),人才 (People) 和流程 (Process)**。

在AI时代,这个框架依然有效,只是“人才”的定义被彻底颠覆了。

“在我看来,管理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结果。你有一个北极星,一个愿景,然后你只需要想办法利用你所拥有的资源去实现它。”

过去,你最重要的资源是“人”;而今天,你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各种AI“模型”。这些模型如同性格各异的团队成员,有不同的优势和专长。你的任务,就是像一个真正的管理者一样,清晰地定义目标,明智地配置你的“AI人才”,并设计出最高效的流程来协同工作

这意味着,传统的领导力技能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成为每个知识工作者都必须掌握的通用能力。

法则二:告别传统职位,我们都是“共建者” (Builders)

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师……这些我们熟悉的职位头衔,其界限正在AI的赋能下迅速消融。Julie认为,AI赋予了个体完成其专业领域之外任务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更全面的“共建者”。

“我们需要打破这些传统角色的界限,称自己为共建者。”

她在自己的初创公司Sundial的实践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们没有招聘产品经理,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却促使工程师们承担起更多的产品所有权,直接思考用户需求和产品定义。这并非否定产品思维,恰恰相反,它强调了团队需要拥有这项技能,但这项技能不必来自一个拥有特定头衔的人。

这种转变推动了组织走向更扁平、更敏捷的结构。未来,你拥有的跨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将远比一个固定的职位头衔更有价值

法则三:超速增长的AI公司,靠的是“感觉”而非数据

这是一个极其反直觉的观点:许多当前增长最快的AI公司,其内部的数据基础设施其实相当糟糕 - 这其实完全是增长速度差异导致的。

传统的公司有好几年的时间来构建数据基础设施。然而,今天的AI公司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当产品以病毒式的速度获取用户时,团队根本没有时间去搭建完善的日志记录、指标监控和数据分析体系。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些公司几乎完全是依靠创始团队“良好的直觉和氛围”(good instincts and good vibes)在野蛮生长。

然而,当增长曲线不可避免地开始放缓时,数据和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的重要性才会真正凸显。那时,团队才需要通过数据去诊断“增长停滞的原因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AI时代,初期的直觉和感知力有时比完美的数据报表更重要

法则四:“用数据诊断,用设计治疗”

对于数据和直觉的争论,Julie提供了一个平衡型框架:“用数据诊断,用设计治疗”(Diagnose with data, treat with design)。

这个框架的洞见在于她对“数据”的广义定义。数据不仅仅是A/B测试和量化指标:

“数据也包括人们在TikTok上发布了什么,哪些内容病毒式传播了……一次客户访谈……这些仍然都是数据。”

理解了这一点,这个框架的含义就变得清晰起来:

  • 诊断 (Diagnose): 无论是量化的仪表盘还是定性的用户访谈,所有形式的数据都是用来反映现实的工具。它能告诉你问题出在哪里,或者机会在哪里,但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解决方案;
  • 治疗 (Treat): 解决问题则需要依靠创造性的设计过程。一旦明确了问题所在,你就需要通过设计、创新和实验去寻找“治疗”方案。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体现;

数据是一面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现实的镜子,最终如何创造伟大的产品,依然要靠设计的力量。

法则五:回归人性 - 在混乱中永恒的管理智慧

在探讨了所有外部技能后,Julie将话题拉回到了管理的核心:在AI带来的加速变化中,那些以人为本的管理智慧变得空前重要。

1. 管理自己:拥抱“维度”思维

卓越管理的起点是深刻的自我认知。Julie引入了这样一个心智模型:**“维度” (dimensionality)**。她认为,一个人由无限的“维度”构成。当有人给你反馈时,只是针对你无限维度中的一个,而非对你整个人的评判。这种心态能让你坦然接受批评,并认识到“每个优点都是缺点的另一面”(例如,“深思熟虑”的另一面可能是“决策缓慢”)。

2. 管理关系:建立坦诚的反馈文化

反馈是团队成长的催化剂。要给予真正有价值的困难反馈,除了建立契约(双方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基础之上)和检查意图(在给予反馈前,审视自己的动机。是为了帮助对方成长,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正确或发泄情绪),Julie还给出了一个可以直接使用的“破冰”话术:

“(比如)Lenny,我现在很紧张,因为我想给你一些反馈,但我非常珍视我们的关系,担心这会影响到它。不过我觉得,如果让你听到这个,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这种“坦诚脆弱”的开场白,本身就极大地消除了对方的防备心,为人性化的沟通铺平了道路。

3. 管理困境:将分歧转化为实验

当与上级意见不合时,优秀的管理者不会成为一个无效的“传声筒”。他们会主动沟通,并将笼统的分歧拆解为具体的假设。

例如,与其说“我不看好这个项目”,不如说:“我认为这个计划可能行不通,是因为我怀疑‘用户会喜欢柠檬水’这个核心假设是错误的。” 一旦识别出具体的分歧点,就可以设计一个低成本的实验去验证它。这不仅推动了项目进展,更是一种极具建设性的向上管理方式。

结语:最重要的未来技能,是“情绪调节”

Zhuo用“柳树”来比喻AI时代的理想领导者 - 根基坚固,枝条灵活。坚固,源于清晰的原则和深刻的自我认知;灵活,则是在于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并带领团队穿越焦虑与恐惧。

在访谈的最后,当被问及在AI时代应该教给孩子们什么时,她的回答不是编程,而是“情绪调节”。

她最大的担忧是,技术让我们变得过于舒适,AI可以轻易地提供多巴胺,让我们用刷短视频来逃避与同事、伴侣的紧张关系,或处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绪。因此,在这个一切都可被“快捷方式”解决的时代,学习如何与自己真实、困难的情绪共处,学习如何主动选择挑战,成为了最重要的“人性技能”。

这或许才是AI时代最核心的命题:当机器越来越强大时,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深刻的“人”?